守望初心,向人民交卷

2018-09-06 07:22文|杨
出版人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嫂桑植草鞋

文|杨 白

写《守望初心》时,余艳就只有一个目标——以自己市尽力的作品去对得起这片血染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太苦难的人民。

《守望初心》作者、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余艳

与声名远扬的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市相比,隶属张家界市的桑植县却少人问津。这个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县城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人口不过10万的桑植县,有2万多人跟着贺龙闹革命,最后活着回来的不足一个连。命运给这片血染的土地留下3000多位红寡妇。女人们唱着凄美的桑植民歌,几乎定格成一个姿势——含悲,抚孤,守望”。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余艳,耗时三年,六易其稿,采访近百个红军、红嫂和他们的后代,写成了《守望初心》。此书近期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

用文学初心追寻英雄初心,让历史照亮现实。余艳用这部书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向英雄致敬,向人民交卷。

写湘妹子写小人物

《板仓绝唱》《杨开慧》等代表作为余艳赢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国报告文学年度奖等多个荣誉,“湘妹子”写“湘妹子”使她在当代报告文学界独树一帜。而这一次,余艳写了一大批颠沛流离、磨难深重的小人物。

在众多的红色题材创作中,《守望初心》以全新角度填补了以往英雄书写中的盲点,“是把后台的东西反转,推向前台,让人看到女性的牺牲和女性作为英雄的一面”。7月12日在北京举办的《守望初心》专题访谈上,余艳讲述了红嫂良艮80年爱的奉献的故事。最后,这个女人选择葬在了山垭口,那个山垭口是通向山外唯一的路口。“也许良艮是这样想的,等一天,那个男人真正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他能看到有一个女人在山垭口等着他,就像千万的红嫂等着当年的红军回来。”余艳动情的讲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听众。红嫂们在山垭口痴痴守望的背影依稀就在眼前, “当年染红的那颗心,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都永远没有变”。

说到红色题材要说到“三个西”,闽西、江西和湘西。余艳发现,关于红一方面军有很多图书和影视剧作品,却鲜有力作描写红二方面军的事迹。“作为这一方土地上的作家,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余艳相信,民族的热血和我们国家的血性都在红色题材里,“我有湘妹子的血性标签,我应该把她们写出来。”

寻根红色热土

任何时候都需要民族的根,而这条根在哪里?余艳一直在苦苦地寻觅。耗时三年,六易其稿,余艳坦言,《守望初心》是她写的22部书中最苦的。当时为了搜集素材,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每周五下午都要开车到桑植,紧锣密鼓地做完采访,周日上午再开车赶回去上班。虽然苦了点,但在采访中她一次又一次被红嫂们的故事感动:殷成福一家八口长征四死两散,磨难深重却永不后悔;佘芝姑躲进深山15年开荒种军粮,储存三万多斤包谷、两千多斤腊肉……“就是这股人民的力量汇成了支持革命的洪流”“我一定要把她们的故事写出来”。余艳坦言,跟其他作家一样,她过去写书时也有图书发行量、社会影响力等自己的小九九。但写这本书时,什么私心杂念都没有了,就是一个目标——以自己最尽力的作品去对得起这片血染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苦难的人民。而老百姓的盼头也让她在挫折面前不轻言放弃,一次次突破自我,一次次坎坷最终成就了这部作品。

通过《守望初心》,余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原动力和驱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成功的真正的合理性就在于她的人民性,各个时期都是依靠人民才能成功。今天的各个战役,脱贫攻坚战也好,贸易战也好,一定是依靠人民群众,一定要依靠最底层的老百姓。人民创造历史,我从红色题材中找到了这条根。”

呈现真实的艺术力量

如果说47个人物是其叙事的明线,从艺术层面看,《守望初心》还贯穿着一根隐线,那就是126首鲜活的桑植民歌,其中有两首是余艳自己创作的。

淳朴真挚、优美动听的桑植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艳告诉记者,在她刚去当地采访时就被桑植民歌深深吸引,“桑植有民歌有贺龙,最后我们的故事就是民歌遇上了革命,革命融进了民歌,民歌成为鼓舞士气、支撑着革命往前走的独特精神力量”。

民歌《门口挂盏灯》是一个民心之灯照亮征程的故事。刘金香是当地有名的“百灵鸟”。新婚后不久,他的丈夫和公公就继续闹革命去了。一天晚上,她和婆婆睡到半夜里,外面传来一阵阵脚步声,原来是红军在“过兵”。为了方便部队行军,婆媳俩在门口把灯高高地挂了起来。一股冲动让刘金香不禁唱起民歌唤亲人,婆婆跟着哼起来,其他的村民也都纷纷敞开门,点亮灯唱起歌来,灯光和歌声照亮并温暖了亲人们前行的路。不幸的是,刘金香的丈夫和公公先后牺牲,年迈的婆婆一夜之间就疯了,整夜摇着纺车不睡觉,阵阵呜咽声哭痛了桑植的山山水水。后来,刘金香偶然发现,当她哼唱民歌时,婆婆就会停下纺车,安静地听着歌入睡。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她就搂着婆婆,哼着歌伴着她入眠。“千年传承的桑植民歌,如一个巨大无边的容器,愁苦、忧伤、哀怨、疼痛,一起向这里倾诉。”

从上万首民歌中,余艳挑选出百余首融入到《守望初心》中,为了更好地切合故事还自己创作了两首。“虽然有人称赞我创作的民歌也很贴切,但我自己觉得就是没有其他民歌那种地里长出来的庄稼味儿。”余艳说,“当年老百姓唱的歌是把愁当怒声吼,把苦往歌里唱,把寂寞向天笑。正因为这样,当年苦难深重的百姓才找到自己精神的力量。”

在《守望初心》中,奋发向上的红辣椒则成为了一种图腾,“通篇布满勇往直前的辣劲,湘女不屈不挠的辣魂”。据余艳介绍,《守望初心》还调动多种艺术元素,如小说架构、散文语言、戏剧的波澜起伏。“这一切都建筑在报告文学真实的基础上,让作品呈现一种真实的艺术力量。”

一定是照亮现实的

“《守望初心》看起来恰逢其时,却是三年来一直向人民讨教,从热土生发的思想和感悟,紧扣鲜活史实,寻找信仰的初心。”余艳写这本书,“从第一个字就想到尽管是写历史,但一定是照亮现实的。”

有人曾建议余艳要观照现实,写现实题材,但她觉得,历史题材同样是观照现实,其指导作用比现实题材可能更强。

如何观照现实,就得写出能让现代人感动的作品。“首先要让90后的儿子看得进去”,这成为余艳的一个目标。一开始,儿子对余艳的创作表现得漠不关心,书出来以后也没兴趣看。然而,在儿子“被迫”听了余艳的一场演讲后,却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回到家主动看完全书,真正理解了妈妈的创作,并从中懂得了要对生活知足,“你能感动我们这批90后,估计其他人都能被感动”。而听过余艳演讲的很多大学生,也转变了过去对红嫂故事“不相信”“不理解”的态度,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当知道桑植有的红二代红三代至今仍过着贫穷的生活时,有位学生还主动申请了下乡扶贫工作。通过写作,余艳觉得自己也找到了一条通道,把革命力量接轨到今天。

在走访桑植时,余艳听说,当地一位烈属刘银姑活到94岁,打了六七十年草鞋,远近闻名。曾经有个后生不小心跌落悬崖,结果草鞋挂在树杈上,居然撑起了他一百多斤的重量,救了他的命。“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儿的精神,用永远不变的初心去打好每一双草鞋,当年是打给红军上战场的草鞋,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同样是铿锵铁鞋。”余艳指出,这种草鞋精神就是当年革命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据介绍,《守望初心》的电视剧、歌剧、广播剧等将陆续开始制作。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桑植,知道那些“民族脊梁中的平民英雄”。

猜你喜欢
红嫂桑植草鞋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七十七双草鞋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巨鞋”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爷爷的草鞋
“红嫂”故乡行
一日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