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効民
[摘 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实践,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第一,不忘初心,铭记救国救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第二,继续前进,从现实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圆百年梦,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在的逻辑
[中图分类号]B0;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2-0008-05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实践,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第一,不忘初心,铭记救国救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第二,继续前进,承续中国共产党97年历史和《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170年历史,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圆百年梦,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之际实现全面小康,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夙愿。
显而易见,只有掌握其内在逻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圆百年梦,才能真正理解和懂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才能较为顺利、有效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发展。
一、不忘初心
20世纪初,中国深陷民族危机、经济社会危机的泥沼,百无一是。外部帝国主义侵略日甚一日,内部经济困顿、政治分裂、民不聊生的局面看不到尽头。
中国先进分子,面对严酷和惨痛的现实,秉持家国情怀的历史传统,不懈追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启发和感召了中国的读书人。1921年少数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救国救民的良方,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的最终目标。
从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7年,历经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艰辛探索的建设年代,最终通过迂回曲折的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斩断了长期以来束缚、捆绑社会微观主体(个人、企业、团体等)手脚的绳索,使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的某些具体举措,如: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在各阶层一部分社会成员中造成了认知上的不同程度的困惑,以致错误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弱肉强食的初期资本主义是一回事,中国共产党已经放弃了曾经的救国救民的情怀,放弃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因此,少数社会成员,不能抵御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放纵自我,走上了以狭隘的个人私利为唯一追求目标和不择手段地攫取社会财富的歧路。
这种社会潮流在一段时间内泛滥恣肆,侵蚀了相当一部分党员的精神世界,导致中国共产党内的懈怠、涣散、腐败等现象。如:谷俊山、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薄熙来、周永康等高层腐败分子毫无底线、极端任性地滥用手中公权力的种种恶行。再如:社会基层相当广泛存在的侵犯和危害民众利益的小官巨贪、黑社会保护伞等五花八门的腐败现象。
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腐败,无论是高层腐败、还是底层腐败,究其原因,归根结底,不外是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丧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泯灭。即,对救国救民的历史情怀、对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宗旨的轻视、鄙视、背叛。腐败分子们,要么,毫无廉耻、赤裸裸地公开作恶,而且自以为理所应当、就该如此;要么,以假面目示人,公开场合无懈可击,甚至慷慨激昂“教育”民众、“抨击”腐败,而转过身就是另一副做派——无底线地谋私利,无限度地挥霍物质财富,无止境地满足个人酒色财气的私欲。
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丧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泯灭,对中国共产党宗旨的轻视、蔑视、背叛,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腐败现象,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国家公职人员中泛滥,而且在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中长时间、大面积的蔓延。
“不忘初心”,正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告诫所有共产党员的肺腑之言,是对大大小小包括至今不思悔改的腐败分子们的严厉警告,也是对长时间、大面积存在的社会各领域的腐败现象的警示。
中國共产党的宗旨,救国救民的初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所有共产党员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底线。只有坚持这个出发点、底线,才能面对眼花缭乱的物质享受、诱人的不正当追求和非法利益,保持思想和行为的定力,避免陷入无止境贪欲的泥沼。也只有坚持这个出发点、底线,中国共产党才能长期拥有坚实的执政基础,持续保持号召民众的资格和领导民众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离开这个起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
二、继续前进
今年是2018年,中国共产党97岁了;《共产党宣言》问世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已经走过170年了。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程艰难而漫长,包括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和艰辛探索的建设年代,也包括迂回曲折的改革开放的40年。吸取97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还包括总结17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百转千回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97岁的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相较于幼年初创时期,其深刻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一切认识的最终尺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1]邓小平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是欧洲特殊发展道路的产物。他们既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开创世界现代化的革命作用,也充分感受到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严重社会弊端。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实际状况出发,预见人类未来发展。马克思设想: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商品、货币、资本、市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2]恩格斯赞成马克思的观点:“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757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19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初的人类历史证实:资本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正像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和理论家弗·梅林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到甚至在今天也未必达到的高度。”“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过了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二,而这六七十年是充满了最重大的经济、政治变革的时期,这些变革在《宣言》中都不是没有触到的。在某些方面,历史的发展和《宣言》作者们所预料的有所不同,主要是缓慢得多。”[3]
进入20世纪,从总体上说,由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时代局限性的制约,各国共产党人,普遍都把未来新社会的实现看得过于简单,企图在夺取政权后立刻采取消灭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的具体政策和举措,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则设想,在短时间内建设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20世纪的实践证明:这种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设想的普遍认识和理解过于简单、直接。第一,苏联、东欧历经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却在三年之内崩溃瓦解;第二,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之后,放弃斯大林模式,另辟蹊径,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回答了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邓小平的回答,指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为什么共产党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不能立刻百分之百地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消灭商品、货币、资本、市场,建设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根本原因在于:从历史的大尺度看,资本主义是人类走出自然经济、进入大规模社会化机器生产时代的开端。自然经济时代,自给自足是主流;而大规模社会化机器生产,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另一方面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产品;大量的资源和数量庞大的商品,必须在社会成员间进行交换。货币、资本、市场,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可或缺的手段。总之,商品、货币、资本、市场作为大规模社会化机器生产的必然产物,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初期,商品、货币、资本、市场不受约束地覆盖和掌控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弊端。即马克思、恩格斯深恶痛绝的资本主义罪恶。从这个角度说,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并预言消灭商品、货币、资本、市场是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根本前提,显然具有正当、合理性。
但作为过程,历史并不等于瞬间实现的时间点。现实的问题是:在可以预见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类拿什么东西来替代商品、货币、资本、市场作为大规模社会化机器生产的中介手段?显而易见,至今为止人类还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替代手段作为交换资源、交换劳动的中介。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出路在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组织生产。但是,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掌控一切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的理論和实践,事实上取消了个人、企业、团体的社会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社会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对社会生产的完全的百分之百的计划不仅不现实,而且根本不成立。
历史的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如果在没有找到有效替代手段的情况下就立刻百分之百地消灭商品、货币、资本、市场,只能造成大规模社会化机器生产的脱节、中断,甚至是消灭大规模社会化机器生产本身。
总之,站在21世纪初的今天乃至可预见未来的角度看,人类目前还不能消灭而只能通过社会的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来约束和规范商品、货币、资本、市场,既发挥其交换资源、交换劳动的中介功能,又不让其为所欲为制造出种种人间悲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的目标。
历史的实践还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既肯定个人、企业、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决定作用,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又肯定国家干预、计划在市场基础上的调控,以遏制市场的弊端和弥补市场的不足;市场与计划相互补充,二者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结果,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历史大趋势,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应该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初衷,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绝不仅表现在“不忘初心”——清正廉洁,不谋个人和小集团的非分、狭隘的私利上,更表现在作为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绝不重复曾经的失误,更不重蹈历史的覆辙,走历史必由之路的正确选择和决断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提出和强调:“继续前进”,就是郑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的决心。[4]
三、圆百年梦
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
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十几亿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40年创造成果的累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面貌。第一,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财富大大丰富。第二,民众的物质生活,从缺衣少食到温饱(中国人数千年温饱的愿望,第一次真正成为现实),再达小康。第三,民众的文化水准提高、眼界空前开阔,超越狭隘的时空局限看到了全中国、看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而言,出国旅游就像到邻居家串门一样容易。第四,民众对中国的变化和现状,尽管有种种怨言但基本满意;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发展抱有信心,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正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式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的设想是: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历史过程,前进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问题。正像1993年9月6日邓小平同邓垦谈话时曾经指出的那样:“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5]
第一,经过40年发展,在经济、社会状况达到新的高点之后,进一步释放社会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如前所述,归结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赋予个人、企业、团体等社会组织以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最终源泉。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个人、企业、团体的主体地位,更有效地释放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前进的根本。在这方面,急需改进和解决的问题众多。
第二,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大幅度提升后,更合理地分配财富的问题。一般地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合理。但是,这不等于分配差距越大越好。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既要保护合法收入,又要遏制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二是既要承认差别,又要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在这两个方面,都要有理论的新突破,更要有具体举措的不断落实。当然,社会收入的合理分配也是个历史过程。“合理”“不合理”是历史的,既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空谈,更不能超越时代条件盲目蛮干。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问题。归根结底,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向自然界的索取和回馈;另一方面,这种索取和回馈必须是有限度的,不能危及人类生存的底线。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人类改变自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迅速逼近人类生存的底线。中国历经40年的高速发展,此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站在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约束人类自身行为,刻不容缓。
第四,不同阶层、个人的精神差异与社会共同理想相互关系的问题。人的精神的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中国社会40年的巨大变化,导致不同地区、民族、阶层、职业的不同个人的精神多样化,如:追求的差异、认识的分歧。拒绝承认差异、分歧,幻想千人一面、万人同心,根本不现实;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让人们把自己的独特想法公开说出来,这是唯一现实正确的选择。当然,这并不否认中国社会成员的基本的共同追求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13亿多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追求和思想底线。
今天中国的问题,数不胜数,大致包括上述四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正确看待、处理、解决上述四方面的问题。
中国40年的快速崛起,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崛起,或者欢迎,或者疑虑、不安,都是正常现象。某些地区、国家、阶层、个人反对或阻挠中国的崛起,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对此,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既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也不要动不动就大惊小怪。国际上的这一类反应,恐怕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美国总统特朗普采取“美国第一”的态度,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是一个重大事件,但不是完全不可预料的事件。因为,认为美国这个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会对中国的崛起没有任何反应,不采取任何措施以努力保住自己的超级大国和霸权地位,那才是完全不可想象和不正常的。
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对中国,既会造成某些暂时的困难,但也是推动自身提高的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透过贸易战,第一,可以发现自身的种种不足,克服脱离实际的盲目乐观、自高自大的情绪;第二,进而明确改革的方向,发现经济建设中的弱项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缺陷、学习和改进社会治理的具体举措和方法。
客观地说,面对未来变幻不定的国际环境,只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改进工作、完善自身,在全球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学习游泳,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的崛起就是不可阻挡的。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路坦途。在前进过程中,国内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多种多样,国际环境掀起的波澜动荡永远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决策的方向正确、不出现重大的失误,从而能够避免多种社会矛盾集中、重叠爆发引致的社会严重动荡,保证国家的长期安全。
归结全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富裕、富强的希望之路。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努力实践、顺应潮流、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參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1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1.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押//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5]邓小平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19.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