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亮:以摄影的形式绘画

2018-09-05 02:18林一
摄影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夜幕画册图像

林一

青年艺术家黄晓亮与我们分享他的新书和两个新展中的作品,以及他是如何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共性,并通过摄影的形式来绘画的。

夜幕下的那种冷色调很美,朦朦胧胧的,我特别想强调这种美感,把它放大。每一件作品所使用的冷色或者暖色,都是为了强调第一现场所感受到的那种气氛。

目前你在北京see+画廊和东景缘展出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这是两个不同主题的展览,see+的展览叫“无寻”,是在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中对生活本身无限追寻的可能;而东景缘展出的是“东窗”主题里的和延续的相关作品,表现的是以旁观者角度在极为日常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耐人寻味的那部分细节之美。

你的最新作品集《可黑夜并未因此而离去》都涵盖了哪些内容?

这个画册涵盖早期黑白影子系列的创作和现在彩色的影像,以及一些诗歌和绘画。黑白系列有《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丛林日记》《夏一委婉》《春一人间景》几个系列,彩色作品和绘画则包含了“无寻”和“东窗”两个展览中的作品。从黑白影子到现在的彩色作品,都跟夜晚或者说夜幕下的场景有关。

我的创作多以摄影、绘画、录像或者录像装置为主,它们对我来说是相互弥补,并不冲突的。有的想法需要用绘画的形式来呈现,有的需要录像;诗歌我写得越来越少,几乎不写了。书中所用的诗歌是2009年第一个系列《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的作品文字。我很少写作品阐释,顶多几句话,诗句能比较好地符合我的要求,所以就用上了。

书里图片、绘画和诗歌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编排的?书中书的设计、在中间风琴页的背面还藏了许多叠页作品,这些又是怎么考虑的?

在设计书这件事情上我几乎是全权交给出版者去完成的。我更期待另一个创作者用我的作品作为素材来做一本书,创作出一件新的作品。真姨书房的石真对书的理解很有意思,这确实不能算是一本画册,因为我们不强调展示每一件作品本身,作品在这本书里只是素材。在把书做好的同时,素材就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展示。像这样做书,书的设计者其实也是作者之一了。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既区别于传统的画册,又具有画册的观赏性,还有书的阅读性。

这些设计在相互关联性的前提下,要把书做得有趣,但又不能为了趣味而丧失阅读性。册页、叠页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选择,不会对阅读造成障碍。

你早期的几组作品都是黑白的,为什么最新的这组《无题一日常》要处理成蓝色调,并且有一些还透着暖色的光?

夜幕下的场景,很多时候就是那种冷冷的调子。甚至经常可以感觉到那种蓝色的色调。有时候还有一些余晖,冷色调中还有暖暖的感觉。这些所看到的色彩,都来自于真实生活的经验,只是我喜欢放大生活中的美好经验。夜幕下的那种冷色调很美,朦朦胧胧的,我特别想强调这种美感,把它放大。每一件作品所使用的冷色或者暖色,都是为了强调第一现场所感受到的那种气氛。每一件作品都来自于我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吸引我记住并立马拍下的场景,就是因为第一现场带来的那种有趣而又美丽的气氛。

第一眼看你的作品,总会误以为这是绘画。你的创作过程一般是怎么样的?可否说你是以摄影的形式来绘画?

也可以如你这样理解,以摄影的形式来绘画。从功能上来说,摄影和绘画都是媒介,是一个工具,甚至他们也是素材。不管是摄影还是绘画,终究我们都是获得一个视觉图像。我很喜欢用手机拍照,它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像传统相机那么引人注意,可以拍到事物最自然的状态。这样获得的图像是社会自然的形态,也是最日常化的。然而我想要的是表现自己在第一现场感受到的气氛,一张普通的纪实照片很难达到这种要求,所以我需要用绘画的形式来加强这种感受。我会重新对图像进行处理,尽可能地抹掉多余的图像,留下需要的那部分,再对简化过的图像进行上色,这可以说是绘画的过程。最后我需要将通过绘画获得的二次图像进行影像还原。还原不是回到原始模样,而是还原影像力,这就是绘画和影像的区别,绘画是没有“影像力”这种概念的。而这个还原的过程有点像摄影的反向做法——通过一个镜头,用光将经过绘画方式处理之后的图像投影出来。这个投射出来的图像即是最终的成品,这个过程就是在还原影像感。

大量的人物剪影加上模糊的场景,总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画面感,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你的画面呢?

影子可以模糊掉具体的事物细节,保留的是一个大概的形态指向。具体的事物信息会干擾掉我们对事物共性的处理,而我要做的创作表现,却是要找到事物的共性。影子能很好地做到我需要的表现程度和目的。不管是静态的摄影作品还是录像作品,这些都来自于平时生活中所拍的一些照片和录像,都是很普通的社会人物和生活场景,市井中最常见的一些行为现象。这些图像素材都是我在经常来往的几个地方拍的,比如北京、上海、长沙、湘西等地。我几乎不会刻意去使用某个主题,我希望创作随着我的生活变化而变化,它要来自于我自己真实生活的经历,而不是我去捏造一种不属于我自己和我所感受到的生活状态。

你的作品经常会出现孩子的形象,《夏一委婉》这个系列中的场景,和你的童年经历有关吗?为什么大多数画面中的孩子看起来都很孤独?

我的童年是在小镇、乡野度过的,这些元素的出现跟我的成长、记忆有关。因为回忆的过程是很私人化的,不够客观,也不可能客观的了,以至于根本不现实,有虚构的成分。很私人化的追忆就是孤独的,那些看起来很孤独的孩子就是在回忆中的自己,在回忆中的视角既是旁观者也是虚构的参与者,也就是说永远无法抵达回忆真正的终点,回忆最终会是一种希望,这种回忆世界中的角色注定是孤独的。

猜你喜欢
夜幕画册图像
全球通胀,夜幕拉开
明月高悬
A、B两点漂流记
夜幕下的动物园
我的想象画册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