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液矫味方法研究进展

2018-09-05 11:26谭颖崔清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中药

谭颖 崔清华

摘 要:良药苦口是人们自古以来的认知,同时也成为限制中药制剂应用的最大障碍,而让良药不再苦口是中药制剂工作者长期不懈的追求。本文综述近年来中药口服液矫味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 液体制剂 矫味 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表明,甜、苦、酸、咸、鲜是五种基本味觉,其中苦味是最不受欢迎的,然而大数中药活性成分都是苦味的。因此,一方面要做到让活性成分尽可能不受干扰的保留,同时,制剂的口感味道又能被患者所认可和接受,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1]

一、中药口服液矫味研究的必要性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良药苦口利于病”来鼓励患者。然而限制中成药应用的最大障碍便是“良药苦口”这句古言,当前,实现“良药不再苦口”便成为发展中药制剂的必经之路。在保证中药制剂作用效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通过简单安全以及经济可行的实验方法,有效改善口感,实现“良药不在苦口”,甚至“良药良味”,将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这对于提高中成药在用药市场的使用比例,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中成药不良声誉,满足人们防病治病的健康理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中药口服液矫味研究的现状

1.中药口服液的矫味研究目前相对薄弱

中药口服液的矫味问题,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口服液,中药制剂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如何改善口感,是包括混悬剂等液体制剂。为避免此种尴尬,目前在食品领域和制药领域多应用口崩片、咀嚼片、口腔分散片、干混悬剂等固体制剂代替口服液,对一部分液体制剂进行关于苦味和矫味形成机制以及苦味抑制剂的研究,目前也有相关专利产品问世。这些制剂采取的方法通常是比较简单的途径,如添加相关辅料等,还有一些是采用包合、包衣、微囊化、固体分散、熔融法制粒、制成前药等等,但这些改善口感的途径较适用于成分相对单一的口服固体制剂、化学药等,多数情况下不适用于中药煎剂的矫味。

2.缺乏系统和深入的对适合中药口服液特点的矫味规律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食品、制药领域的矫味方法和手段中,多为“增甜”和“加香”等辅助手段,而较少涉及“抑苦”等“求本之法”。通常采用的矫味方法有1、“抑制恶味”。如苦味、涩味、臭味(臭气)等患者难以接受的不良口感或气味。例如,从根本上抑制苦味感觉的产生就是通过各种苦味抑制剂。2、“增加甜度”。通过美味强化刺激降低患者对恶味刺激的感受,甜味剂的增加,便增加了药物的甜味或鲜味等;3、“加香”。加入使人心情愉悦的芳香剂,可以强化嗅觉刺激,弱化患者的味觉感受。目前,中药口服液多采用2和3两种方法,即加入蔗糖、甜蜜素、甜菊苷等的“增甜”法和加入柠檬、乙酸乙酯、苯甲醛等芳香剂的“加香”法。因为目前可利用的效果良好的苦味抑制剂种类不多,该实验方法仍在开发过程中,故实际操作中很少涉及方法1中的“抑恶”方法。

三、中药口服液矫味常用的方法

1.添加矫味剂

(1)增加甜味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药物本身的苦味,尤其是对儿童用药,此方法短期内适用。添加的甜味剂并不会改变中药口服液的有效组分及配伍变化,依然有效保持中药的疗效,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甜味剂主要包含天然及合成两大类。天然甜味剂中以单糖和蔗糖浆为代表,其应用最为广泛。合成甜味剂目前市面上较常见的有阿斯巴甜、糖精钠等。阿斯巴甜可有效避免蔗糖类糖浆剂带来的高热量,对肥胖症患者、糖尿病非常适用。有报道:近年来,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取出的1种矫味蛋白和6种甜味蛋白,具备了传统的甜味剂的诸多特点,并且具有甜度高、热量低、无毒、不引起龋齿等优点,这就有可能取代蔗糖,成为新型甜味剂。

(2)加入芳香剂。此方法的基于理论认为嗅觉是影响味觉的重要因素,芳香剂是通过嗅觉感官来达到改善制剂的香味和气味,混淆大脑以达到掩盖苦味的目的。通常将两剂联合使用,能够达到较好的矫味效果。甜味剂与氨基酸、盐类、以及有机酸类合用也将产生较好的矫味作用。Harry T.等报道将枸橼酸或氯化钠、氯化钙与蔗糖混合可掩盖氯化钙的苦味。[3]

2.加入苦味阻滞剂

苦味阻滞剂的作用原理是通过与苦味剂竞争性地争夺舌尖上的苦味受体,从而实现矫味的目的。这种苦味阻滞剂通常用于液体糖浆剂、流体提取物以及抽提液等,适应于各种中药口服液剂型。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 20 余种苦味阻滞剂,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能够有效掩盖药物不良味觉,其中磷脂以及脂蛋白可以掩盖苦味受体的作用位点,从而达到矫味效果。[4]

3.加入苦味消除剂

能有效的消除药物的苦味而不会破坏其成分且不会影响药物的含量测定的便是苦味消除剂。刘桂兰等发明一种苦味消除组合物。该组合物可使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苦味明显降低,并且可以保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对药物含量测定结果没有影响。

4.加入麻痹剂

使用具有局麻作用的矫味剂,可以提高苦味感受阈值,暂时性麻痹味觉细胞,进而达到掩盖苦味的效果。麻痹剂通常与芳香剂、甜味剂配合使用。麻痹剂多数本身也是中药有效成分,如丁香油:它的香辣味道可降低味蕾对药物味道感受的灵敏度,轻微地麻痹味蕾,该麻痹剂尤其适用于镇痛药、止咳药、祛痰药和缓解充血药。还有中药有效提取物薄荷脑(薄荷油),可以麻痹味觉细胞,达到掩盖苦味的效果。

5.环糊精包合物

将环糊与精药物制成包合物也可达到掩味目的。药物可在体内从环糊精中缓慢释放出,生物利用度也不受影响。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固体制剂,只适合于低剂量药物,且对药物大小和分子结构有要求。也就使其无法广泛推广与使用。

6.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类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内含可电离活化的基团,可以与离子性药物靠静电作用相互吸附。人体口腔唾液量正常状态下分泌量较少,其中的正负离子浓度很低,其藥物与味蕾几乎没有接触,通过此方法有效地掩盖药物的苦味。宋梅等将盐酸曲马多制成含药树脂速释混悬剂。口服后在口腔中仅作短暂停留,树脂不释放或很少释放药物,病人不会感到苦味。

7.多种掩味技术的联合

添加矫味剂等简单的矫味工艺对于苦味很强、水溶性好的药物的矫味效果往往不理想,必须与其他矫味技术联合使用才能更好改善口感。这是未来苦味矫味的发展趋势。两种或多种矫味技术联合使用往往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甜味剂和芳香剂联合使用,采取增甜和加香合用的方法,通常可以达到更好的矫味效果。另文献报道:苹果酸常与人工合成的二肽甜味剂阿斯巴甜配合使用,作为软饮料的风味固定剂。

8.制备微囊或微球

微囊、微球化是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膜或成球材料,将药物作囊心物包裹或分散在成球材料中,从而减少或阻断药物与味蕾的接触或接触机会,从而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如以聚丙烯酸树脂肠溶液Ⅱ号为囊材,采用相分离-凝聚法制备的克拉霉素微球,较成功地掩盖了药物苦味,容易被儿童接受;也因此解决了由于其苦味而造成的儿童服药难的难题。[5]

四、矫味效果评价

目前矫味技术的重要环节其中也包含味道评价,药学领域口感的评价仍以人品尝为主。王优杰等借用医学流行病学调查形式,进行双盲试验,设计调查表格,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取得满意效果。随后他们又将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中药口服液(金复康口服液)的矫味技术的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通过不同志愿者品尝所得结论虽然人性化,但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客观性不强,故此,电子舌的应用应运而生。电子舌(elect ronictongue,ET)成为一种新型的检测仪器,它由系列传感器组成,电脑代替了生物系统中的大脑功能,可对样品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电子舌系统中的传感器阵列就好比生物系统中的舌头,可以感受不同的化学物质,可以采集不同的信号信息传送到电脑,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且针对不同的物质进行辨别,最后给出各个物质的感官信息。它得到的不仅仅是被测样品中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定量与定性结果,其实验结果显示的是样品的整体信息,所以又被称作“指纹”数据。

与人体感官舌相比,电子舌具有灵敏客观、可重复性、检测速度快、数据电子化和易描述的优点。目前,在新药研制、制剂工艺的优选、经方的改良,药材的鉴定、药品的控制、药物的分析等多个药学领域中得到了应用。李小芳等利用Astree电子舌对三种大黄颗粒矫味处方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两种评价结果一致。Legin等用电子舌发现,电子舌可以准确辨别药物味道的变化,特别是对添加两剂前后的变化。证明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

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不断进步,中药口服液的应用也变得举足轻重,寻找令人群普遍适应的,能使中药的口味改善的,为大家所接受的矫味剂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更多矫味剂及矫味技术的发现、开发和应用,中药口服液也会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对于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药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已经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新剂型,如酊剂、滴丸、微囊等,同时中药的应用已经由治疗疾病发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中药药膳以及中药饮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正是这种发展形式,要求我们药剂工作和研究者们在保证药效的同时,兼顾中药的口感和味道,让中药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真正做到“吃药像喝咖啡一样简单可口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01.

[2]何燕,聂金媛,黄霁等.国内外口服制剂掩味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8):671.

[3]廖正根,钟文静,蒋且英等.苦味形成机理与中药苦味掩味技术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76.

[4]王优杰,冯怡,章波.模糊数学在中药口服液矫味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52.

[5]Legin,A.,A.Rudnitskaya,D.Clapham,etal.Electronictongueforpharmaceuticalanalytics:quantificationoftasteandmas

作者简介

谭颖(1978.0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高级实验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研究方向:中医药实验课程教改研究。

通讯作者

崔清華(1980.11—),女,山东文登人,博士,讲师,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基础化学教研室,研究方向: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的“人事档案”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肝衰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