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改在农村的几点思考

2018-09-05 11:13许芸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新课改特色问题

摘 要:语文课改已经开展10余年了,可是在农村这块土地上似乎有一些“水土不服”,出现的诸多问题让教育界同仁甚至是其他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想到一个词——“东施效颦”。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语文教师,笔者十分担忧。因此为了让课改尽快适应农村这块土地,笔者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结合农村,农民,农情,开展有“农”特色的语文教学,希望有农特色的语文教学能成为新课改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新课改 问题 農村 特色

一、农村语文新课改华丽外衣

1.热闹还是冷清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而且特别强调学生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从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听课的老师感觉学生一直很“忙”,课堂也异常“活跃”。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非常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吗?还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对于教师让讨论的简单问题根本不屑一顾。如果个人学习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这一切只不过是老师操纵的一场场木偶表演,学生只是配合演出罢了。所以,表面看似学习氛围热闹非凡,实则对于学生发展而言冷冷清清。

2.好虚还是务实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动嘴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看上去是紧跟潮流,比较高大上。,但是有许多科目的作业都需要孩子查找资料,可是从哪里查呢?尤其是农村孩子,首先农村大都数喧嚣的图书室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里面的图书要么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书,残破不堪,要么是长期无人管理又脏又乱,想找出你需要的书,既费时又费力,还有可能徒劳无功。再有网络查找的方式,一个班30多个孩子有条件让孩子上网的家庭也就是三五家。另有人说可以去网吧,网吧距离村子坐公交车至少得十几分钟,来回路上的安全以及上网的资金来源都会成为家长的心病。至于智能手机查找资料的方式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随时拿到手机,家长也因为手机流量的原因让学生匆匆结束这项学习活动。所以看似是培养孩子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好途径就这样得不到各方面支持而不了了之。那么如此之虚还不如来点务实的。不是单纯的赶赶课改的时髦,不是浪费孩子的脑细胞如何问家长要到上网费,不是家长如何应付孩子长的开支,而是扎扎实实学一些知识。

3.开放还是聚集

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可是一节语文课又是学课文,又要以唱歌,画画,表演……形式来表现所学内容。由于老师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所以就要提前反复练习,还要做各种道具,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样教师和学生不仅使身体累更是心累,哪里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呢?《小猫钓鱼》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所以要想学习效果好就必须得强化学科学习目标,同时我们强调学科的本位。之所以设立不同的学科就是因为它有其特殊的功能,例如语文课就是要强调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不是看他唱歌,画画,表演……冲淡了学科特色的课程就是一个“四不像”,同时是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是“一事无成”。所谓的开放课堂只是一个大拼盘,如何有机结合不同形式有凸显学科特色是老师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4.多元还是一元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还有自己评价。可是在具体的评价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都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并且是“第一重视”“唯一重视”。我带的班上有一名学生是班上的成绩第一名,他可是他们全家引以为豪的资本。可是这个孩子是一个独生子,对于班级的事务从来不关心,跟别的学生聊天也只是炫耀自己的学习成绩,仅此而已。他体育技能很差,就上简单的前滚翻的动作也做得让人不敢恭维。唱歌更是五音不全。我们不奢求全才,但是一个孩子健康发展应该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一元化的评价标准在家长心里根深蒂固,如何改变还是一个长期问题。所以多元化评价实则还是沦为一元化评价。

也许有人会说,课改是一个创新的活动与过程,是教育领域中一场深刻的变革,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何必去吹毛求疵、以偏概全呢?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课改,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改,我并非否定,也绝无贬低的意思。但如果一味笼统地拍手称快,未免就过头了。农村语文课改面临的重重困难,让许多语文老师望而却步,但是笔者想说农村课改照样可以另辟蹊径,独领风骚。

二、农村语文新课改扎实内涵

笔者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了,从课改开始至今既是一位实践者也是一位旁观者,这双重角色让我为农村孩子在语文课改起初的几年里担心,后来我与许多同事开始积极探索在新课改环境下农村语文教育的新路子。希望课改可以农村这一广阔的天地中大有所为。

1.不拘一格创设语文课堂

一说到课堂,大家不约而同的会想到学生整整齐齐的坐在教室,老师则是一边忙着讲解课文,一边忙着写板书,还要忙着提问,评价,操作课件。城市学校的班级十都是大班额,教室就那么四五十平方米,五六十人一个班,课桌挨着课桌,下课学生出教室都是侧身走,也没有余地让课堂有“大动作”,这是真实的课堂写照。

在农村这一点就完全不用担心,一个班少的十几位同学,多的也就三十个左右,老师把孩子带到外边上课就更好操作了。去年,村子过忙罢会,我们的课堂就在会场,因为他们要见证自己为村里评选的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写的颁奖词从大喇叭播出响彻在大会场的那一刻。这是另类的表扬与肯定,可以抵得过老师说的千句好,万句棒。

还有一次我们学习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时,我专门先请孩子们到我家(距离学校也就100米)来吃我家宝宝的獾娃馍(也叫娃娃馍,眼眼馍,各地叫法不一)。每年六月份宝宝的外婆要给孩子送,馍要散给周围的人和小动物,让他们陪同孩子成长。这是当地习俗。虽然时间不凑巧,但是我依然提前准备了一些。),课堂理所当然的就搬到了我家。孩子在吃馍的同时明白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课文也随着吃馍轻松学完。

不局限于形式的农村教学课堂也别有一番乐趣。这需要学校,家长,老师,学生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创设属于农村教育的专属课堂。

2.因地制宜开展创设语文活动

農村有农村的生活环境与方式,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也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边走一边进行晨读,那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在忙碌的砖厂里,体会全国各地的方言更是一种特色的语感经历;在村口早市,训练口语交际那可是不错的语言环境;在农村的果园里,一年四季都有写作素材;三夏大忙,夏播秋收,前院后院的菜地,翻滚的麦浪,金黄的玉米地……都是观察,收集资料的大地之书。

我们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语言文字综合性活动中,查找资料的电脑并不是每家都有,我就发动孩子们去向村子的老人请教,最后他们拿来反馈资料,里面的好多农谚我们的老师都觉得特别新奇。例如:

农谚:腊月暖,六月旱,腊月旱,六月水。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对联:勤劳是摇钱树,节俭乃聚宝盆。横批:快速致富

……

作为母语,语文学习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语文知识蕴藏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开展语文活动就与应该结合农村的人,事,生活环境展开,这样才会有农村语文教学实实在在的收获。

3.利用特色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总是在不遗余力的努力通过不同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挖掘农村的特色培养语文素养是笔者与同事们在近年来的又一个发现。

现在好多地方实行一村一品,这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契机。宝鸡凤翔六营村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泥塑村,泥塑可不是简单地捏泥人,这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师利用这一特色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开展专门的调查活动,了解泥塑的来源,发展过程,泥塑内容展现的历史内涵及其时代风貌……通过这样的切入点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将家乡特色以小导游的方式介绍给更多的人。既推广了家乡特色又练习了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语文四种能力全部融入其中并且随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

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农村的特色是原本就存在的,语文素养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既定的事实。如何将农村特色与语文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农村教师应该花大量时间去思考,花大力气去做的事。

农村,农民,以及农民在农村的生活都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海洋。农村天地广阔,我们这些农村教师将带领学生们在其中乐此不疲,汲取知识的养分。总之,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走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许芸萍(1983.11—),女,陕西西安人,本科,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小学,研究方向:片段写作。

猜你喜欢
新课改特色问题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