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与引导

2018-09-05 11:13孔言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5期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幸福观状况普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幸福感体验迟钝、幸福追求价值量化、幸福获取方式被动。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偏差原因不仅在于学校和家庭幸福观教育缺位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还在于西方价值观念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与引导,可以从造福个人、造福家庭和造福国家与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 造福个人 造福家庭 造福国家和社会

幸福是指人们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幸福不仅具有生理属性,受到个体身体健康状况影响,还具有社会属性,受到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婚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普遍存在问题,物质生活越丰富,大学生反而精神世界更加贫瘠;通信技术越发达,大学生反而感到更孤独;职业道路选择更宽广,大学生反而缺乏目标动力。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是高校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综述

1.幸福感体验迟钝

有调查研究统计,在受访大学生中觉得自己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比例分别占8.65%和0.376%。在这部分同学中有7%的同学有过自杀的念头,有38%的同学认为自己得不到家人朋友的关爱,有45%的同学觉得与他们交往存在障碍[1]。情感孤独、交往困难是困扰许多大学生的问题,这部分同学大多与家长沟通不畅,在同学中独来独往,容易沉迷网络,对周围的关爱和善意感受迟钝。而这些同学的幸福感体验普遍较低。

2.幸福追求价值量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大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幸福的界定有明显的物质化趋势,一部分同学对物质、金钱、享受的欲望不断加大,认为只有满足了这些欲望才算获得幸福,简单的将幸福追求价值量化。

3.幸福获取方式被动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安于现状,仅仅要求不挂科、能毕业、有饭吃,对自身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毫无规划,不能居安思危,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没有危机意识,缺乏创造幸福的意识和能力,被动的将一些暂时性的快乐和满足当做是幸福。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偏差原因探析

1.幸福观教育缺位

一方面,高校幸福观教育缺位。高校教育目前异化现象严重,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倾向加剧,片面重视专业教育,德育重视不足[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系统性的幸福观理论教育和相关实践环节,对目前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偏差的现象准备不足、应对乏力,缺乏有效的指引和教育。另一方面,家庭幸福观教育缺位。大多数家长缺乏幸福观教育的理论背景和能力,在学生幸福观形成过程中缺乏引导,长期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略学生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2.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进入社会前一段非常重要的过度时期,也幸福观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要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诸多压力,比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面对诱惑的自我约束和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等等。面对这些压力,有的大学生会无所适从,失去人生目标和动力;有的大学生会寻求捷径,唯金钱论,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

3.西方价值观念影响

在国际间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化的今天,西方价值观念对处于幸福观形成和定型阶段的大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不断朝现实功利主义转变,具体表现为:集体意识淡化、强调个人利益得失、追求物质和享乐。这样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偏差,错误的将一些所谓的利益獲得当作人生幸福的追求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与引导

1.造福个人

在指导大学生追寻幸福的道路上,首要的任务就是对生命质量负责,不断从各个方面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对生命心生敬意,这也是造福个人的意义所在。

首先,需要合理的人生设计。主要包括:学业设计和职业设计。学业设计包含了两个方面,学什么和学到何种程度。学业设计也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找准方向,不断制定新的目标,坚持不懈的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此外,还需要恰当的职业设计。职业设计并不完全等同于职业选择,他是包含了职业发展道路、职业初级目标、职业高极目标以及实施方案的总和。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潜力,增加职业生涯的幸福感。

其次,需要有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目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两个问题:拖延症普遍存在和零碎时间利用率低。因此需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忌好高骛远,忌虚幻飘渺。还要学会拒绝没意义的事情和寻求他人的帮助。

最后,需要尊重生命,包括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两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宅”文化,高度发达的使人际交往可以用QQ、邮件;网上超市购物当天就可以送达;日常饮食可以用便捷的外卖送饭到宿舍。由此带来的是大学生一系列身体亚健康状态。因此,需要多种激励方式,倡导学生关掉网络,走出家门,积极融入社会交往中。

2.造福家庭

家庭,是社会生活单位中最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改善家庭关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百年的家庭守则,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4]。由此可见在中华文化孝的观念里,孝顺父母是孝道的开始。家庭关系中,孝尤为重要,不仅是家庭关系和睦的基石,更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二,换位思考,化解矛盾。人们都有一个特点,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一定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在一个家庭之中,只要有换位思考,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只要有换位思考,就会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幸福感。

第三,承担家庭责任。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我们不仅要做一个索取者,从家庭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更要做一个承担者,扛起家庭的责任,用勤劳谋家庭之福。勤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这种态度。对于大学生而言,用勤劳造福家庭的途径很多,分担一定的家务、农活,这可以为家庭分忧,参加勤工助学、带薪实习,这可以为家庭减负。

3.造福国家与社会

第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用具体的词汇很难穷尽其内涵,但一些核心内涵是我们必须明确并不断传承的。比如:爱国情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等等。

第二,形成法的信仰。从法的形成上看,法律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因而人人都必须遵守。在现代社会,法治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了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作为社会的一员,自觉的知法、守法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所应尽的个人之力。形成对法的信仰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因为没有内在精神的推动,仅靠外在武力来维持的法终究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

第三,关爱弱势群体。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都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弱势群体能否得到关爱、能否得到社会帮扶,其人格和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与保护,这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社会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技能、思想开放的新青年,无论是造福社会还是造福自己的角度,都应该力所能及的为帮扶弱势群体尽一份绵薄之力。大学生最富有的是是知识,因此参加志愿服务,带给弱势群体以知识和信念,这样的帮助比物质的帮扶更加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孙杰.90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积极心理的培育[J].科教导刊,2012.4.

[2]王玉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8.9.

[3](春秋)孔子,张广明,张广亮,孝经.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1.

[4]培凡.中华传世经典藏书:论语.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

作者简介

孔言(1989—),女,重慶人,重庆交通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