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区域创新之“困”与“解”

2018-09-05 02:28刘静廖祖君
当代县域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四川协同区域

刘静 廖祖君

作为西部唯一一个省级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四川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新时代引领全省发展的“一号工程”,全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四川与全国其他先进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创新发展仍有不小差距,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企业创新主体不突出等问题,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明显落后于沿海创新发达省区。四川可从健全创新投入体系、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以及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激发释放区域创新活力。

四川区域创新之“困”

——区域创新投入力度不足。首先是从全国整体来看,在286个副省级市与地级城市创新投入指数排名前30位中,四川只有绵阳和成都入围,作为四川“首位城市”的成都,创新投入指数排名仅为第16位 。其次是从西部地区内部来看,2016年,四川全社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投入561.4亿元,研究与试验(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1%),而同属西部地区的陕西省研究与试验(R&D;)经费投入为419.6亿元,研究与试验(R&D;)经费投入强度2.19% ,研发投入强度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可以发现,在西部地区内部,四川在创新投入力度上同样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创新投入不足直接阻碍了四川创新活动的开展,影响四川创新动能的培育。

——区域间协同创新水平不高。在传统行政区经济思维下,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总是倾向于将创新链留在本地,阻碍本地创新要素流出,不愿与其他地区共享创新要素,导致四川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程度不高,出现“成德绵俱乐部”一枝独秀、其他地区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2016年,成都、绵阳、德阳的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居四川前三位,分别为289.1亿元、128.1亿元、45.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2.4%;同时成德绵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也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80.1%和78.0%。成德绵创新的空间集聚特征十分显著,创新“俱乐部效应”明显。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首先,从企业的创新投入来看,四川企业在对创新资金的投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不小差距。2016年,四川企业研究与试验(R&D;)支出291.5亿元,占全省总支出的51.9%,远远低于全国各类企业经费支出所占总支出比重77.5%,反映出四川企业创新投入主体地位不明显。其次,从企业的创新参与程度来看,四川企业对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强。2016年,四川开展 R&D; 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840个,仅占全部企业的1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0%)将近十个百分点。最后从中小微企业对创新的贡献来看,中小微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对创新的贡献值却很小。2016年,四川规模以上中小微型高新技术企业2150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3.8%,但所产生的工业总产值仅占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51.6%,没有充分发挥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巨大潜力。

四川区域创新之“解”

——健全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全方位增加创新投入。提升四川创新活力的关键和前提是持续稳定的创新投入,应加快形成“财政资金引导、优惠政策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全社会创新投入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带动作用,财政创新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科技创新活动,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積极影响的创新活动。其次,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创新投入增加的优惠政策,针对以不同形式进行创新投入的个人、联合体以及各种组织,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申请政策性贷款、缴纳所得税等方面予以优惠。最后,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创新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金融合作平台,设立自主创新政府信用贷款专项,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增加全社会创新投入。

——建立区域全面合作关系,提高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成德绵“创新俱乐部”以及同其他地区区域间协同创新水平不高的问题,根本上是资源共享、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的问题。各区域应突破行政区域思维,整合优势资源,建立风险均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合作机制。首先,要促进要素的有序流动,这要求上级政府部门要统一规划,结合各区域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优势,展开区域间协同创新,为有市场资源优势的区域,投入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激发各区域的创新潜力,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其次,要建立风险均担机制,对于每个参与协同创新的区域来说,都应当承担相对应的、合理的创新风险,这样才能使各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注意理性和谨慎行为,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增强各区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再次,要完善利益共享体系,应在充分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贡献、承担风险大小、资源投入多少的基础上,将协同创新取得利益进行分割和分配;同时也应考虑到政策性因素,在利益分配中,适当向创新能力差、经济实力较弱的区域进行倾斜,激励这些区域进行创新,激发创新活力。最后,要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成德绵俱乐部”之外的区域应高度重视对“成德绵俱乐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要提高自身对创新产业的承接能力,通过对“成德绵俱乐部”创新产业的承接,引导带动区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升自身创新活力。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实现知识资本化和技术价值化的承载主体,再者,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是提升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技术股权制度、专利产权制度等各种创新激励制度,加强政策辅导,确保企业充分享受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切实保证创新环境的公平性与透明度,保护企业创新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其次,要重点扶持国有及民营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在研发机构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安排专人跟踪重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情况,督导其发展成为创新的领军者和风向标,让它们在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最后,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中资金、市场、资源等方面的困境,采取减免税收、设立创新基金、实行普惠性财政科技资金补贴、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沟通渠道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

——加强区域创新合作载体建设,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对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是导致四川区域创新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创新合作,建设各类创新合作载体,提高对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通过完善政产学研中介联盟,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各区域应当通过制定区域创新配套政策、规划、措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和优化科技体制。定期、不定期举办论坛、座谈会,邀请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到企业担任研发顾问,解决企业面临的科研难题,同时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充分利用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多个提供科技数据、科技文献、科研设备、科研人才以及科研政策等重要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的开放网络化信息平台,促进四川科技信息通畅传递,优化配置,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最后,应当先行先试,将成都天府新区打造成为一个集聚研发机构、创业企业孵化器及支持机构的宜居宜业的“创新城区”示范点,后期在全省各区域建设5—10个“创新城区”,将区域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城区”这个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最佳载体来呈现。

(作者廖祖君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四川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区域发展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