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研究

2018-09-05 01:00席小慧尤广然赵东洋孔重人刘明
水产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扇贝牧场

席小慧,尤广然,赵东洋,孔重人,刘明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市海域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3)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海洋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和海水养殖业的迅猛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近岸海域水环境恶化、产品品质下降、养殖病害等问题的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和限制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也破坏了原有的海洋生态环境,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应对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科学手段,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1]。我国经过多年实践[2-4],已逐渐形成以投放人工渔礁、增殖种植海藻和海草、底播增殖海珍品、增殖放流鱼、虾、蟹和头足类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体系,在海洋渔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海县位于大连市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北部海域,东与朝鲜半岛相望,西南与山东省庙岛相对,西部和北部毗邻大连市城区及普兰店市、庄河市,是大连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也是全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长海县海域面积辽阔,约是陆域面积的70倍左右,滩涂宽广,海岛数量众多,鱼、虾、蟹、贝、藻类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鱼舱之美誉,加之地处暖流与寒流交汇处,水温适中,饵料丰富,为海洋生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长久以来,长海县海洋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渔业资源,以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海洋渔业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对提升长海县经济水平、实现“生态立县”目标和缩小与其他海岛县之间的差距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海洋牧场的涵义及主要特征,在分析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意义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尝试从政府引导、陆海统筹、生态保护和科技支撑四个方面对长海县海洋牧场发展提出建议。

1 海洋牧场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1 海洋牧场的含义

传统上认为,海洋牧场理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此后世界各国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和更深层次内容的研究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历程。直到目前为止,关于海洋牧场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海洋牧场系统”的构想,认为“海洋牧场是未来渔业的基本技术体系,是能用海洋生物资源,持续的生产食料的系统”。此时的海洋牧场概念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对生产提供借鉴作用。之后,随着日本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手段与实践管理等的日趋完善与发展以及对海洋牧场的认识不断加深,海洋牧场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突出了增殖放流、控制鱼类行为、设置养护设施等人为干预措施[5,6]。1996年由FAO组织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将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的概念等同理解为资源增殖放流,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以此为参考,也多从增殖放流的角度提出相似的解释[7-9]。

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呈奎院士就提出了“农场”、“耕海”的构想,并在1978年讨论了“农牧化”相关问题,认为“农化”和“牧化”是两种渔业生物资源改造的必要方式,其核心思想与日本最初的“海洋牧场”基本一致,该观念也得到了国内其它学者的支持与响应。直到20世纪末,我国对于海洋牧场的解释仍偏向于与资源增殖放流相接近,对捕获过程涉猎较少。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研究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国外相关先进理念与技术手段的引进,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极大成效。这一阶段的海洋牧场概念中,突出了海域空间范畴、养殖模式、养殖对象、建设目的和科学管理方式等重要元素[10-13]。综合分析,海洋牧场建设不等同于单纯的增殖放流、投放人工渔礁等较初级的资源增殖活动,而是指:在一定海域范围内,遵循生态优先的理念,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增殖放流、人工渔礁建设和工厂化养殖等多元化的生物资源增殖模式,逐步恢复和增加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受损生境,实现海洋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可控可管、生物多样、和谐共生的新型渔业生产方式。

1.2 海洋牧场的主要特征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海洋牧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一种新型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渔业,它并非海水养殖与人工放流的简单结合,而是一个集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水产养殖、渔业设施与装备、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是既有经济产出,又有可持续利用的海洋渔业产业平台。

(2)一种新型的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建设包括了苗种繁育、初级生产力提升、生境修复、全过程管理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基于海洋生态平衡前提下,以生态优先为首要理念,以实现资源的维持与利用相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生长为首要目的。

(3)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海洋牧场通过放牧式的渔业活动来调控海区的资源密度和环境容量,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来控制海洋生物,既能提高水产品质量以满足人类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又能有效改善海域环境和修复生态系统,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模式。

2 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意义

长海县区位条件独特,海洋资源多样化,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是辽宁省海洋牧场示范县和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先导区、示范区。建设海洋牧场既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带发展规划》对长海县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国家发展全国海洋牧场的重要战略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有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推动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牧场建设中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评估海域养殖容量,优化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和合理的养殖模式,积极布设人工渔礁、修复受损生境、适度拓展深海区域,通过人工干预在自然海区营造适宜鱼类等生物资源繁殖的场所,吸引野生或人工放养的海洋生物聚集,从而达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以及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的效果。海洋牧场建设可为推动长海县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充足、良好的空间环境保障和资源保障。

2.2 有助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引领渔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渔业是长海县的主导产业,渔业经济总产大部分来自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相对滞后,第二产业规模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很小,高端的海洋生物制品几乎空白;作为第三产业的休闲渔业、滨海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渔业产业链不完整,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牧场建设集成应用了环境监测技术、生境修复技术、资源养护技术、综合管理技术等,融入了多层次全产业链,能推动实现以渔业为主导的一元产业结构向二元、多元化产业共荣的结构升级[2],引领长海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有助于长海县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海岛县建设

海洋牧场建设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对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海洋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海洋受损生境的修复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庄河市海洋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城市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长海县海洋牧场发展历程

长海县是著名的海岛县,海洋渔业发展符合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海洋牧场建设与海洋渔业发展息息相关,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3.1 探索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

19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长海县海洋渔业生产一直以捕捞为主,“取之不尽”的渔业资源使得人们通过捕捞方式就能获得生活所需的海产品。直到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开始有了海水养殖业,进入80年代以农牧化为主的海水增养殖业有了发展,在海带和贻贝养殖为主的基础上发展了扇贝,养殖产量也逐渐超过了捕捞产量。据统计,长海县1988年海水总产量为17.6万t,其中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1.4万t,约占64%。这一时期正值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刚刚拉开序幕,辽宁被列为全国人工渔礁推广实验重点省份之一,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试验。例如:长海县海洋岛渔场和大连湾等海域投放人工渔礁,海参Holothuroidea、鲍A-balone增殖试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增养殖试验,对虾增殖放流,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贻贝养殖和加工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

3.2 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科技进步推动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全面兴起,主要表现为海水增养殖业呈扩张趋势,养殖品种优势凸显和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长海县海洋渔业取得了迅猛发展。

随着海洋捕捞地位的不断下降及海域生物资源量的衰退,海水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长海县的支柱产业,2006—2016年海水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都呈增长趋势。据统计,2016年长海县海水养殖面积约33万hm2,达到长海县海域总面积的32%左右,海水养殖产量为43万t,较2006年增长了约1.5倍,海水养殖产值约66亿元,增长了3倍多。海水养殖品种逐渐发展了扇贝、牡蛎和魁蚶,进入2000年后,扇贝养殖比重大幅增加,海水网箱养殖有所发展,近几年海参、鲍、海胆等海珍品养殖有所增加。2017年长海县海水养殖面积中,贝类养殖面积约占78%,海珍品养殖面积约占14%。贝类养殖品种以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为主,尤其是虾夷扇贝已呈全国虾夷扇贝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27hm2左右,养殖产出约19万t,占全国虾夷扇贝总产量的80%[15]。除此之外,长海县积极采取人工放流、生态修复和海底改造“1118”工程,2016年约投放海珍品苗种100亿枚,开展人工渔礁、藻场、深水开发及底播区新播等海洋牧场建设面积约5 800hm2,开展“参、鲍、鱼、藻”多品种、多样化生态养殖工程,进一步加快苗种培育和更新换代步伐,推进了大西洋深水扇贝Argopectens irradias、“海洋岛红”“、“獐子岛红”等新特优品种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1 2006—2016年长海县海洋捕捞与养殖产量变化趋势Fig.1 Output changing trends of fisheries and mariculture in Changhai County in the past 2006-2016 years

图2 2006—2016年长海县海水养殖产值变化趋势Fig.2 Value changing trends of mariculture in Changhai County from 2006-2016

近两年,长海县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技术都有了显著提升,海参、扇贝、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Suringar等优势种类的深加工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2016年长海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达45家,年加工能力达5万t左右,水产品加工总量约15万t,较2012年增加近一半。全县拥有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5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显示出了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创建了獐子岛、海洋岛、财神岛等一批知名水产品牌,其中獐子岛集团目前已经形成活品、冻品和即食产品三大品系,主导产品为底播虾夷扇贝、海参、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已销售到国内外诸多城市。

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依托,长海县大力发展渔业旅游综合开发、海上垂钓、渔业体验、渔家休闲民俗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组织开展了国际海钓节、马祖文化节、渔民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旅游活动,建设了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景区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动了海岛休闲渔业和文化渔业的规模化发展。据统计,2016年长海县休闲渔业创造总产值约14亿元,实现上岛游客123万人次,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长海县的獐子岛渔业集团,曾被誉为“海上大寨”,在经历多次体制变革和近60年的发展后,已成为集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和海上运输于一体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海洋食品企业。集团积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人工渔礁,恢复藻礁场,采取生态、科学的增殖生产模式,极大推动了现代海洋牧场的规模化生产。2009年已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牧场,开发区域从内湾延伸到深海,底播养殖深度不断推进,取得显著效益。“獐子岛模式”的海洋牧场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4 长海县海洋牧场发展建议

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正处于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当充分认识到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时机,积极发展海洋渔业和休闲旅游两大支柱产业,形成“生态海洋、安全海洋、智慧海洋、和谐海洋、高效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力争将长海县建成全球最大的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做到“四加强”,即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加强三产有机融合、加强生态系统重建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4.1 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

科学建设和管理海洋牧场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对于人工渔礁、增殖放流、工厂化养殖等关键内容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统筹安排,积极组织效果评估。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合理有力的政策吸引企业投入到海洋牧场建设中去,使得海洋牧场建设向着“政府扶持、企业主导、渔民受益“的模式发展;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海洋牧场管理机制和法律制度机制,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保障;逐步推动构建企业、科研院所、渔民参与的行业协会,形成产业联盟,实现产学研结合,企业和渔民共同获益。

4.2 加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覆盖了广大的陆域和海域空间,综合了水产品生产、人工渔礁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储运、休闲垂钓和旅游等多元素产业链。海洋牧场建设应遵循陆海统筹的原则,优化陆海资源配置,陆域应基于高效运行和方便管理的原则对各生产单元合理布局,海域应根据海域资源特点合理布局各类增殖模式和增殖对象,通过实施陆海联动推进海洋牧场健康持续发展。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落脚点,加大开放力度,改变长海县仅以“飞地“形式发展的第二产业的落后现状,加快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积极促进海洋牧场与装备、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海洋牧场建设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构建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推进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均衡协作发展[16]。

4.3 加强生态系统重建和生态环境保护

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牧场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海洋牧场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修复或重建受损生态系统,加强重点资源生境保护。通过藻场建设、饵料增殖等人工技术修复或重建退化或受损生境,创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运用科学体系方法评估长海县海域的养殖容量,合理规划与控制养殖规模和养殖种类;对建设施工项目要注意引进先进的环保材料和环保管理模式,杜绝污染事故发生;实施海岛整治修复绿色工程,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严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加强海洋牧场资源环境的实时在线监测和生态灾害的预警预报;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生态保障体系,包括对重点海域污染总量的控制制度、海上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海洋生态损害和补偿制度、海洋生态红线区制度等。

4.4 加强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资料表明,科技进步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17]。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环节都需要科技引领和支撑。既要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海洋牧场建设理念和技术,避免盲目投入和建设;又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要制定人工渔礁与牧场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将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技术及海洋牧场管理和评价技术作为攻关重点[18],前者如人工渔礁的结构类型和区域选择、藻类移植品种和移植方式的甄选、适宜增养殖品种的筛选和人工繁育、目的生物的行为控制技术等,后者如环境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管理规范等。鼓励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努力实现海洋牧场工程化、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综合提升海洋牧场的整体技术水平,为海洋蓝色食物、安全食物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扇贝牧场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海上牧场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渠道探索
烤扇贝:贝壳反复利用,壳比肉还贵
浅谈浅议如何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
叮当牧场
Gift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