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仲侨 赖小惠
内容提要 本文以宁波日报报网端城建“围挡”怠政系列报道为例,阐述融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报道中的原则和突破路径,进而分析这样的舆论监督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
一条路折腾近10年,结果还是临时路面;一座桥说好了大修300天,却让市民等了好几年……在宁波城建中,有项目围而不建,有项目拖拖拉拉,给市民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2018年新年伊始,宁波日报报网端(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的系列舆论监督报道,直指城建“围挡”怠政怪现象,在宁波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
新时代传播环境下,媒体如何拿捏舆论监督报道的尺度、力度,推动问题的解决?宁波日报报网端融合报道的这组“围挡”问题是个比较特别的案例,值得探讨。
2018年1月4日晚,甬派移动客户端首屏和中国宁波网头条同时刊发报道,曝光宁波城市建设中围而不建、拖拖拉拉的项目:雅戈尔大道折腾了近10年,还是临时路面;海晏北路段说好2017年9月竣工,至今却还围着;高新区核心地块围而不建,草比人高。记者深入实地调查,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全景呈现。次日,《宁波日报》头版罕见地以1/3版的篇幅刊发。报网端联动,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度。在宁波,上至政府部门、下至普通市民反响强烈。书记、市长先后批示。
这组报道曝光的是城市建设中的“顽疾”,矛头直指同级政府职能部门,就这几个围而不建的项目而言,涉及海曙区、江东区、鄞州区以及市住建委、交通委、城管局、东部新城、轨道交通等政府相关部门,曝光面之广,也是近年来国内城市媒体舆论监督报道中罕见的。报道主稿《工地围而不建,道路一修数年,百姓怎能无怨言!》,甬派客户端当天阅读量超过100万次,之后两三天,甬派客户端和中国宁波网连续刊发宁波各地各部门闻过即改的回应和行动,累计刊发后续报道20余条。甬派客户端首屏每天保持多条置顶,中国宁波网也以要闻区超一半区块刊发,形成报道声势。《宁波日报》连续两天在头版综合报道各地各部门闻过即改的情况。
曝光城建“围挡”怪象之后,宁波日报报网编辑部又推出两组有分量的舆论监督报道,分别是“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和“公共服务机构只开半扇门”。这三组舆论监督报道,直面民生关注焦点,戳准个别部门“懒政”软肋,在全市产生强烈反响,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最终,在舆论的推动和党委政府的督促下,推进了相关部门加快工作进程,促使问题一一落实或得以解决。
新闻媒体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可信度高、影响力大,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组“围挡”问题报道正是立足于媒体的作用优势,把握普通百姓的利益诉求,体现了媒体履行的职责使命。
坚持党性原则。在此次“围挡”问题监督报道采访之前,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抢机遇、抢人才、抢项目”,破题加快宁波发展,要求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推进大变革。但是就现状来看,一些部门、干部没有急起来的意识,没有干起来的行动,公开大曝光事实上是宁波给自己下的一剂猛药。此次报道事先得到了宁波市委主要领导的首肯。坚持民生关切。“围挡”问题从大处看,是宁波城市建设问题,从小处着眼,就是广大市民出行问题、日常生活品质问题。通过媒体舆论监督报道,让这些问题“围挡”一览无余地摆在了政府和老百姓面前,而且后续有更多的“围挡”问题及其他民生问题被曝光,从而推进问题解决。坚持深入调查。舆论监督报道要特别注意不能先入为主,记者要深入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围挡”问题报道期间,正值宁波雨水充沛期,记者深入工地,踩着烂泥,穿梭于荒草丛中,才有了报道中客观准确的文字描述,真实生动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在坚持了原则性问题后,舆论监督报道也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一方面社会在变革,舆论监督报道需要适应新时代新发展;另一方面媒体生态在变化,为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条件。“围挡”问题报道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这组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突破——抓的是“痛点”,下的是“重锤”。
监督对象的突破。这组“围挡”问题报道实际上是媒体对同级政府职能部门监督上的一种突破,报道聚焦的问题不是小事,而是城市建设中大工程大项目,涉及的部门、曝光的力度在以往都是少有的。媒体要有勇气去做这样的舆论监督报道,因为当下网络公众监督力量也很强大,如果媒体不能在舆论监督上掌握主动权,进而引导舆论,等舆论发酵,反而不利于党委、政府工作。
报道方式的突破。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报道机制不断完善、融合报道能力不断增强。这在正面宣传方面已经有很多实践:一个大主题、一个大事件,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移动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结合各平台不同特点,进行多样化的发布,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报道声势和影响力。但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这样的实践并不多见。这组“围挡”问题报道,借移动端和PC端的速度优势、滚动报道优势,各平台前后刊发报道20余篇,在网络上形成舆论热点;而后党报以其权威性和版面语言力度,连续多天头版大篇幅报道,权威、严肃,体现媒体态度。这样的联合作战,完全基于宁波日报报网体系下,《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的媒体融合机制及融合报道实践。
报道效果的突破。这组报道对于推进事情解决,效果非常明显:第一篇报道刊发后第二天,市住建委下发紧急通知;市住建委、市国土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委等四部门联合下发整治工作方案;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3个检查组,对所有轨道交通施工工地全线排摸,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整改……这组报道之后,“围挡”整治成了宁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抓手,宁波对263个“围而不建”问题项目发出“军令状”,排定“作战”计划,公诸媒体,按受媒体和网民监督。
先是“围挡”系列报道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处——海晏南路于1月18日恢复正常通车;之后,2月7日,碶闸街、阳光广场和环城西路公园三处“围挡”经过一个月赶工,提前向市民开放。而另一方面,宁波市住建委又出台《宁波市建设工程(储备用地)围挡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对在建工程中不可避免的围挡改造提升,使工程围挡成为城市美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报道不光是曝光力度大、范围广,对于解决问题的行动,报道力度也一样大。既让老百姓感受到“我没反映问题也会被重视”,也让老百姓看到政府的行动。在社会变革发展中难免会存在问题,正视了,推动解决了,政府给老百姓树立的依然是很正面形象,这就是舆论监督报道中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