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

2018-09-05 01:09任旭东
发展 2018年8期
关键词:攻坚农业农村

任旭东

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关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大、领域广,并且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分类实施,既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蛮干,也不能畏首畏尾无所作为。我省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脱贫攻坚的形势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当前的甘肃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十分难得,可以说,是一次农业“脱颖而出”的机遇,是一次生态“迎头赶上”的机遇,只要我们抓得住、用得好,完全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一、处理“一个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正如唐仁健省长讲到的,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版”,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两者在目标上契合一致、任务上交织叠加、推进上相互融合。脱贫攻坚是解决个性的、局部地区的“三农”瓶颈问题,而乡村振兴是战略性、全方位,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着眼于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甘肃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汪洋主席曾经说过,全国脱贫攻坚北看甘肃,南看贵州,关键还要看甘肃。到2017年底,全省有貧困人口189万人,排全国第7位,贫困发生率9.6%,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排全国第4位。目前甘肃脱贫攻坚的形势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欠账多、产业支撑能力弱,致贫原因复杂、多重困难问题交织、返贫风险因素多,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时间十分有限、政策效应周期长、试错机会少,等等。未来三年,是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一方面,要紧盯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全力以赴改善贫困群众行路、饮水、住房、上学、就医等生产生活条件,抓实产业扶贫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对于脱贫负担较轻的河西等地或已脱贫的地方,要提早谋划实施乡村振兴,做好规划设计,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个类别推进乡村发展,不搞“一刀切”“一锅煮”。

二、发展“两样经济”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与村级集体经济。一是发展县域经济。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最终都得靠产业来支撑、靠发展来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我们不能眼睛里只盯着农村的那块土地,要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农村和县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各地区应认真“盘点”本行政辖区内的矿产、农业、工业、文化旅游、自然生态等各类资源,对资源优势和劣势评估和分析,从特色、规模、质量等方面再次定位,进一步明确首位项目和支柱产业。依托县域工业产业园区,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加大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形成左右衔接、上下配套的园区循环化模式,提升园区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园区的集聚度和聚合力。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客观保障,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实现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受自然、资源及发展水平限制,我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来源单一、体制不顺,全省7262个贫困村中,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3594个,接近一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集体经济是“重头戏”,也是“硬骨头”,各地要对各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理、造册登记、确权颁证,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各类资源,加快推进“三变”改革步伐,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林地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结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三、吃透“三种情况”

吃透省情、农情、村情。省情的“多样性”。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区,除了海洋和岛礁外,戈壁、沙漠、雪山、草地、冰川等任何地形地貌在甘肃都能找到。从南向北地跨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四大气候类型。既是黄河、长江、内陆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资源宝库,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但生态基础十分脆弱。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全省近90%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多样的省情,赋予了我们独特的优势,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农情的“独特性”。这个跟省情的多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有着多样的气候条件、多样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民族文化、多样的生物物种,才造就了独特的农业发展环境。甘肃的农业是一种海拔相对较低的高原农业,与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农业相比,具有明显的高原特征,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低;与高海拔的高原农业相比,甘肃气候相对温和,植物生长发育充分,宜农、宜林、宜牧的条件好。这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使甘肃农业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和很强的比较优势。正是这样的独特性,造就了一大批农业上“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优势、长处和宝贝,如油橄榄、党参、百合、白牦牛、牦牛等,还有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做好乡村振兴这盘大餐的“食材”,“米”是有的,就看能不能成为“巧妇”。村情的“复杂性”。我省和全国一样,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壳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宗教迷信问题、伦理道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治理问题、微腐败问题等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叠加,近几年对农村“礼崩乐坏”报道得越来越多,天价彩礼、红白喜事攀比成风、留守人员大量存在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

四、做足“四篇文章”

这四篇文章就是规划先行、城乡融合、改革创新、考核评估。一是要做足规划先行的文章。要統筹考虑乡村建设的各环节,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要分类指导,在全省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陇东、中部、南部、河西等片区不同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乡村特征,分别制定区域性规划。二是要做足城乡融合的文章。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要按照平等、开放、融合、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的进程,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土地管理、就业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等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三是要做足改革创新的文章。深入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继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借鉴省外先进做法,结合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积极探索组建“土地银行”,把一家一户的农地整合起来,着力解决地块碎、劳动力弱、缺投入、缺服务等问题,加速土地合理有效流转,进一步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与管理。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四是做足考核评估的文章。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根据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后评估。

五、抓实“五个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着重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一是抓实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一切都是空谈,只有产业振兴了,人才、资金等要素才会向乡村聚集,农村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活力。进一步发挥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等特色产业,做精做优油橄榄、玫瑰、百合、花椒等地方特色小品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依托“三园一体”建设,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把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放在重要位置,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大市场与小生产的有机衔接。二是抓实人才振兴。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应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党政干部、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群体积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从长远来说,要把乡村人才规划摆在突出位置,针对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当地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打造一支能把脉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特点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三是抓实文化振兴。我省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要大力度宣传推介我们特有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品牌。要保护好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等,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静态保护和活态利用有机结合,让文化因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是抓实生态振兴。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生态绿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加大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让农业回归绿色,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五是抓实组织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第一书记“三支力量”的作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组建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小组、村民议事小组、红白理事会等,让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猜你喜欢
攻坚农业农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攻坚脱贫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