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又称为生产者服务,最早是由Greenfield界定的,是指那些主要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从上个世纪开始,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所以研究成果较少且相对单一。其中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较多,而对于在农业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显得相对薄弱。发展农业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为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提供新思路。因此,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上,黄慧芬(2011)认为虽然近些年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是和发达经济体相比较,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供需失衡、政府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急需解决。同样杜志雄(2013)从对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状的分析和张红宇(2015)通过对农业大省四川的调研,得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体制和制度环境、政策、金融、人才等几方面的瓶颈约束,需要改革和完善相关配套产业政策,以解决服务供给失衡、人才不足等问题。芦千文、姜长云(2016)从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上提出不同的阶段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并提出现阶段“需求扩张是主要动力、规模经济是提升方向、因地制宜是客观要求、顺势而为是关键所在。” 成丽(2017)在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果表明,农业政策支持、农业服务业提供主体、农业金融保险发展、科技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是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因素时,其发展模式的选择同样对其发展有重大影响。姜长云(2011)基于对山东平度市的调研,着重从机构融入发展角度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模式。其中依托政府部门和涉农站所、依托邮政部门和供销社的资源优势、依托产地批发市场和农机批发市场、依托龙头企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等模式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最大。张振刚(2011)基于广东省 87个农业专业镇的经验数据,研究其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得出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引导与企业化运作模式、产业区模式是其农业专业镇的主要选择。董欢(2013)基于市场参与主体出发提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在张振刚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除政府主导模式外的市场主导模式和农民主导模式。
通过对以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的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是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扶持而逐渐增多的。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化分工、服务要素成本、专业化等角度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作用机制。国内的研究在参考国外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机制、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以及政策建議等方面。国内学者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配套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1)在区域差异方面:学者们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各地区的研究较多,而基于全国层面的差异研究比较少,且大多仅停留在对现状的笼统比较分析。(2)在影响因素方面:现有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上,对造成区域差异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并且定性研究居多。因此本文主要采取定量研究,且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的实证分析。在对全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的同时对影响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GREENFIELD,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2] 黄慧芬.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2011(10):3-5.
[3] 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约束:豫省例证与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3(1):144-149.
[4] 张红宇,张涛,孙秀艳,等.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川省的调研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5(10):3-7.
[5] 芦千文,姜长云.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4-115.
[6] 成丽,邵文武,张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11):7-9.
[7] 姜长云.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启示与政策建议——对山东省平度市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1(3):14-20.
[8] 张振刚,陈志明,林春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模式研究——以广东农业专业镇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9):35-42.
[9] 董欢.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2013(6):112-115.
作者简介
余荣辉(1993—),男,汉族,籍贯:河南信阳,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