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经无数朝代,而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特点,如唐朝的开放华丽、宋朝的朴素淡雅、明清的端庄保守、民国的多样化等等,而每个朝代的服饰变化都与该朝代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政治政策、战争、经济、主流文化等等。本文围绕衣着形象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服饰;政治政策;主流文化;经济实力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无数的朝代,又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服饰装扮的变化随着朝代更替也有着不同的改变,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流行风尚,那么为什么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的独特风尚呢?这些流行风尚的变换规律是什么呢?有什么逻辑可寻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及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服饰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朝代更替、社会变革、政策推行、战乱革命等等,都是可能会影响服饰风尚变化的因素,甚至通过一个朝代、国家的人民衣着形象能推断出该朝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一、唐朝人衣着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及其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朝政策开明开放,对外贸交易发达,接纳不同国家的商人,同时也接纳了各国商人带来的文化差异,这个时期吸收许多外来文化,融入我国文化之中。而且较长时间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富足而安逸。盛唐时期的中国成为亚洲各过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唐代女子服装共分为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四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等于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服装。唐代女子的常服,上身着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唐代女子追求极致美,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唐朝时期经济基础较好,百姓生活富足,因此才有财力追求更多的更精致的装饰。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时期“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等也是唐朝独有的重要服饰。尤其袒领服,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服饰中最为开放的服装,白居易《新乐府之上阳白发人》:“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周濆的《逢邻女》:“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其他朝代,女性的衣着全部都是保守的,甚至被男人看到赤足都视为有辱清白,更不必说半坦胸。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政治政策的开明、社会思想的开放、主流文化的包容。
二、宋朝人衣着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外戚、大臣、宗室、宦官、女后的擅权,镇压底层百姓反抗,以及防御外敌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同时为防武将夺权,及其重文轻武,压制武将,当外族入侵,宋朝政府无力抗衡,只得通过让敌人缴纳大量财物来换取国家平安,国库无力支撑只得在百姓身上搜刮。而这时的宋朝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进一步压榨和控制百姓,尤其是在思想上压迫百姓。因此,程朱理学成为了当时社会推崇的主流文化。
宋朝服饰大体沿袭隋唐旧制,可宋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中,加之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的影响,這一时期的服饰摒弃了唐朝华丽、富贵、的风格,崇尚含蓄、淡雅、简朴。宋代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女裙较唐朝时更窄,有细褶;衫为对襟,罩在裙外。服饰色彩追求本色,以淡雅为主,淡蓝、藕丝色、淡粉红、墨绿、白色等淡雅颜色深受送人喜爱。如欧阳修《浣溪沙》“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中的天碧又称“天水碧”,相传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女染碧帛,夜晾中庭,为天露之水浸湿,碧色淡化,更觉雅致,时人见之纷纷效仿。而服饰图案中附带有“缠”、“搭”、“合”、“双”等字的图案名称极多,是和当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相联系的。宋代服饰图案风格多有清雅之气,服饰图案也便于程朱理学义理的阐释。
值得一提的是缠足这一陋习也兴于宋朝,并被宋朝理学家推波助澜,从缠足可见宋朝妇女深受礼教压迫。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是中国诗词史上咏缠足的第一首。车若水在《脚气集》说“妇女缠足……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秦少游有“脚上鞋儿四寸罗”之句,也都是明证。
由此可见,宋朝政治、经济、文化对这一时期人民的衣着形象影响至深。
三、民国时期衣着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这一时期是从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过度的一个短暂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入国内,并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整个民国时期,人们以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为宗旨的思潮和运动。率先举不曾间断。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和追求,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渗透着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从五四运动起,白话文开始代替文言文,揭露、讽刺和唾骂封建主义成为中国文艺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鲁迅、巴金等作家都是将这一主题与白话文的形式完美结合的名家。三十年代兴起的大众语运动、延安时期崛起的“工农兵文艺”,也都是追求民主精神的直接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大门是被迫向世界打开的。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开始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在20世纪40年代,缠足观念逐渐退出社会风俗,再加上政府严禁缠足,解放以后,缠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民国的服饰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中西结合的特点极其明显,女性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个性化,出现了正式女裤、女式制服、运动服、工作服等,发型妆饰也以简洁的发式代之,甚至减去长发,留起短发。除工作装外,学生装、旗袍、晚礼服以及各类款式的洋装、连衣裙都开始成为日常着装,而男性也出现了西装与马褂共处一室的现象,而在一些传统家庭,仍然可以见到深居内宅的女性穿着传统服装。整个民国时期,中西服饰的交融最为有趣,这一时期的服装还具有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特点,并未像我们现代服饰这么简化,走在路上看到不同国家的衣服出现,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融。
四、现代社会衣着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随着我国的崛起,人民的经济条件逐步上升,而开明开放的政策也使得大批外國文化涌入中国,慢慢的,我们的衣着打扮也开始拜托单一,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与样式。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崛起也让我们有了中国创造的骄傲。这些都很好的反映出我们当下政治、文化的包容性和较好的经济能力。
结语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穿着情操,还是这个民族的一种深厚悠久的文化”,而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政治政策开明性和包容性的体现,也是这个国家主流文化的体现。回顾历史,不同的时期服饰变化、审美的变化都与政治政策、经济实力、主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国家的政治是影响服饰变化、审美的变化的根源。因此我们在研究服饰的同时,也可以窥探到国家的荣辱兴衰。
作者简介
张鹏鑫(1992—)女,满族,籍贯:河北承德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民族装饰艺术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