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萍
【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心内科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临床研究护理方式后,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十人性化护理方式;观察对比两组心内科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心内科患者系列生活质量指标评价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内科患者系列满意度评价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完成心内科护理工作,于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提升两方面获得双重促进效果,充分证明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展开心内科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人性化护理;临床效果
对于人性化护理方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方法,其主要将常规护理方式作为根本而发展得来,并且于医院诸多科室护理过程中获得广泛应用[1]。本次研究意在明确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展开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可行性,以此显著提高心内科护理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对照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2岁~61岁,平均年龄为(45.59±3.72)岁;病程分布范围为2年~7年,平均病程为(3.59±1.13)年;观察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3岁~63岁,平均年龄为(45.62±3.79)岁;病程分布范围为2年一9年,平均病程为(3.63±1.19)年;观察对比两组心内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均呈现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于入院后的两组心内科患者,临床研究护理方式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人性化护理方式;对于对照组,护理人员需要对心内科患者的疾病史以及家庭状况加以详细了解,对于患者的临床系列检查需要协助陪同完成,就其心率以及血压两方面加以认真观察记录[2]。对于观察组见讨论3.1~3.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心内科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加以观察对比。
1.4 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心内科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主要于抑郁、焦虑、敌对、恐惧以及躯体化几方面展开评价,最终评价结果同患者生活质量表现为反比关系[4]。
对于两组心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主要于服务及时性、服务态度、综合素质、管理规范性以及病房环境几方面展开评价,最终评价结果同患者护理满意度表现为正比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研究结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组间比较以x±s形式展开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心内科患者系列生活质量指标评价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心内科患者系列满意度评价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对患者开展个性化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针对心内科患者在开展个性化护理工作期间,将以往被动式护理向主动式护理进行有效转化,就患者的病情状态加以认真监测以及询问,之后合理进行针对性护理方式的研究,对于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加以及时告知。
3.2 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因为心内科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状况知情程度较差,对此住院期间往往伴随恐惧感以及焦虑感,从而使得术后恢复受到阻碍。对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内心真实想法加以了解基础上,通过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安慰以及关怀,从而确保不良情绪得以舒缓。
3.3 对患者开展饮食护理工作
在对心内科患者当前疾病情况加以了解的形势下,对应研究针对性饮食方案,需要满足科学性以及营养化特点。进食期间对于少食多餐需要做到严格遵守,对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做出充分保证。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方式的充分应用,使得心内科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获得双重改善,最终使得心内科整体护理质量得以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贾敏.心内科护理中如何进行人性化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212-213.
[2]何丽艳.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小儿心内科护理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2):1634-1635.
[3]张腊梅.心内科护理中如何进行人性化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9):117.
[4]张颖.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18):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