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力学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首先对学生情况和教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筑力学教学成效低的原因;然后就如何提高建筑力学教学成效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209-02
导言:
高职院校建筑力学理论性强,教学成效低。建筑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就如何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成效提出解决方案。
1.学生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一方面学生生源差,并且相当比例是文科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纯,上大学仅仅为了文凭。而建筑力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2.教师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出身于本科院校,大学阶段所接受的教学模式为理论知识体系教学。他们的教学理念以“建构学生理论知识体系”为重点,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因此教学效果差。
3.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解决方案
3.1“通俗语言”教学法
通常情况下,教师采用专业化语言教学。举“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知识点加以说明,教师首先理论化讲解三个平衡方程,然后运用方程解题。这种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
下面采用“通俗语言”教学法。先举现实生活中例子,一个物体放置于光滑表面,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左边绳子拉物体,物体会向左边移动,建立学生一个概念“只要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由静止到运动”;如果右边也同时作用同样大小的绳子拉力,则物体依然静止,建立学生另一个概念“所受合力为零,物体依然静止”。最后引出第一条平衡方程:即水平向物体静止不动是因为水平向即X轴合力为零。按照同样的教学方法,从生活常识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出另外两条力学平衡方程。“教与学”建立在现实生活场景之上,教学语言为通俗化语言,即使是零基础的文科生也能接受。
3.2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讲解”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原理可以弱化。就像飞机驾驶员并不需要知道飞机制造原理,只需熟练地掌握飞行驾驶技巧即可。因此在高职院校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强化技术技能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并非容易的事情,而且大部分教师,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建筑施工现场一线经历,缺乏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除了在能力方面有缺陷之外,教師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错误的认识。很多接受过正规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师,有种错误的认识:如果没有把理论知识讲透彻,学生是无法在实际中运用好知识的。其实不然,下面举圆面积公式应用情况加以说明,人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圆的面积公式,并非是因为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圆面积公式所蕴含的“极限”数学概念。
3.3 “心心相印”教学法
动物本能驱动,人类除了本能驱动外,还有精神驱动。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长期受压抑,换句话说,很多学生已经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永远学不好。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把教师这一职业当做谋生手段,对学生关心不够,甚至还觉得学生太笨了,根本不可能教会他们。学生的智商其实不低,只是由于以前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原因,才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只要教师珍惜这份师生的缘分,多关心学生,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会被唤醒。教师这一职业之所以崇高,并非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有很多),而在于教师用自己的大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这种教学的理念称之为“心心相印”教学法,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教师的大爱,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特别是《建筑力学》这类理论深奥,内容枯燥的课程,教师更应该多跟学生互动,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
结束语:
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及教师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教学方法:一是“通俗语言”教学法;二是“重技能训练、轻理论讲解”教学法;三是“心心相印”教学法。本文对创新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金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9).
[2]涂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力学教学探索[J].科技资讯.2017(6).
[3]王鑫.建筑类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7(2).
作者简介:
梁环跃(1981—),男,广东省梅州市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工学硕士。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