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笔者也很看重这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也易于发现自己,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使之终生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来尝试。
一、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亮点激趣
相信许多初中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当学到《木兰诗》时,学生都特别喜欢朗读,早读课一有机会就读《木兰诗》,甚至百读不厌,上这一课时学生也特别兴奋,背得也特别快,这就是课文本身吸引学生吧。
初中课本里有许多这样的好文章:有的文章写出了童稚童趣,如选自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里的一篇小短文《童趣》,《列子·汤问》里的《两小儿辩日》等。都是学生最喜爱的,只要带领学生领略课文本身,学生就兴趣盎然;有的课文再现历史文化故事,如写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写陈胜吴广起义的《陈涉世家》等,课文本身就是故事,都是学生想要了解的;有的道出了市井民俗,每次讲到清代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学生们都争着读里面的人物对话,争着表达每个人物语言背后的含义,即使课上完了还意犹未尽,文章本身的魅力带给学生趣味无限。更别说有的文章词句优美,有的语言幽默,有的贴近生活,有的让人向往,学生也会爱不释手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稍加引导,带领学生一起真正领略不同篇章的魅力:有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比赛,有时分角色朗读,有时优美语句摘抄,有时直接来个背书大比拼……课文本身的精彩让他们应接不暇。
二、凭借学生的信心激趣
爱默生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第一秘决。”笔者一直认为树立学生能学好语文的信心,是良好的开始,也把这句话作为引导学生的行动指南。大家都知道,越是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越对语文课没有多大兴趣,语文成绩就较差。怎样才能改变这个局面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而教师是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如何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表现和发展呢?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心理上接受了,心理上是安全的,会更有信心积极轻松去面对。青少年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参与和自我表现,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随时随地发现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尤为重要,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手工整干净的书写,一个巧妙的作文构思,哪怕作文中一个词用得好,及时提出表扬并说出作为老师的感受,学生很容易受到鼓舞。学生每次很期待我评讲作文,我会在一节课时间里依次读一大组每个孩子的文章,哪里写得好,哪里有不足,哪里怎么改,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找到自己作文的亮点。我们还可以尝试把学生写得特别好的作文保存下来,给下届的学生做范文,而被选中作文的孩子觉得是莫大的荣誉,连家长都深受感动,而老师又多了许多教学的素材。有时让学生自编测试题,自测自改,或者互相测评,自己发现问题,往往比老师强调许多遍管用,既挖掘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在发现别人问题时有小小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源于自信,这样自信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
三、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激趣
每一位有爱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都会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怎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乃至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时,教师某一细微举动可能会给学生终身的影响;有的教师一手好字可能被学生钦佩和模仿;有的教师有一副清脆甜润或凝重浑厚的嗓音,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大门。从学生角度看,有时是喜欢任课老师的风格从而喜欢这一科目,正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可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内容,教师人格的魅力也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人民教育》曾经刊登了梁红书的一篇文章《和蔼、渊博、漂亮: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关键词》,里面谈到:对几所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几乎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望都是和蔼、温柔、乐观、幽默、关爱学生,等等。可见,一位有魅力的语文老师会让学生爱上学语文。而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多方面,怎样让自己扬长避短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是值得每个语文老师深思的问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一些细微之处,都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