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白
《偷自行车的人》:写实主义叙事风格的纪录影片
二战后,意大利与很多风雨飘摇的国家一样沉浸在战后的废墟之中,而以反映人民精神状态见长的电影艺术,依旧处在美国电影的包围与充斥着法西斯政权下以浮华生活环境为背景,描写资产阶级生活的意大利电影之中,这也促使一批进步的精英阶级电影工作者,将视角对准了废墟中正在经历着战后创伤的痛苦的人民,这一时期的电影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维托里奥·德·西卡正是当时最著名的导演之一,其先驱之作《孩子们注视着我们》以及代表作《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均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丰碑。尤其是《偷自行车的人》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贡献,在后世电影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偷自行车的人》是根据当时一则新闻报道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导演从生活中发现戏剧性,虽然新现实主义崇尚写实或抹除人工的戏剧效果,叙事时间上也多采用线性式平铺直叙,但影片依然具有很高的可看性,即使在今天,其故事脉络、情节发展依旧拥有巨大的吸引力。主角里奇丢失自行车后,与儿子一同在街头寻找。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本是高大的,但当里奇盗取别人的自行车后逃跑、被抓、被聚众谴责又被车主原谅时,儿子的无助和眼泪却折射出了当时意大利人民的心理缩影。
《偷自行车的人》也可以被视为一部细致的纪录影片,当镜头一次次对准里奇和儿子的脸时,影片所拥有的不是戏剧张力,而是情感张力,那种长久的注视,淋漓尽致地发挥着摄影机深远绵长的艺术功能。
在电影产业化浪潮中,现实题材影片一直处于尴尬地位,尽管时有佳作诞生,但因为缺乏商业化的包装和运作,票房往往差强人意。事实上,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反思,每一部优秀现实题材电影就像一把刀,扎穿社会浮华的表皮,露出时代坚硬的骨头,又像一声声响亮的号角,不仅刺痛了我们的灵魂,也照亮了背负社会责任的赤诚电影人的前路。
《神秘巨星》:一部包装精巧的现实主义电影
有一种电影叫阿米尔·汗电影,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批判死板教育体制,到《我的个神啊》对信仰的反思,再到《摔跤吧!爸爸》为印度女性争取解放,著名演员兼导演阿米尔·汗一直在用电影传递着社会良心,而这份良心也延续到了他最新主演的电影《神秘巨星》。
《神秘巨星》讲述的是十四岁少女尹希娅突破社会桎梏和家庭阻挠最终实现音乐梦想的励志故事,电影同时探讨了当前印度社会的父权、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关注女性群体的平等。整部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励志层面,而是更深层次地挑战了印度的传统社会根基。
影片以尹希娅追逐梦想的过程为线索展开,以小女孩的视角去展现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现状。尹希娅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小女孩,但热爱音乐的她却得不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的支持。在这样一个极度男尊女卑的家庭,母女二人不仅活得战战兢兢,连爱好音乐也只能背着父亲偷偷进行。而粗暴的父亲为了斩断尹希娅的音乐梦想,甚至当面将她的吉他弄坏。幸运的是母亲一直默默支持着尹希娅,甚至卖掉自己唯一的金饰,为尹希娅买了一台电脑。从此,尹希娅将自己蒙面录制的演唱视频不断上传至网络,在一夜爆红后,被阿米尔·汗饰演的音乐制作人看中,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叩击现实的《神秘巨星》虽然有笑有泪,但整体上是一部包装精巧的现实主义电影,触及观众内心世界的点正是尹希娅与母亲以及和她们住在一起的姑妈,她们才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在她们身上闪耀着独立自强的光辉。
《盲道》:李杨用良心刺痛灵魂
时光匆匆,一过无返,你是否还记得十几年前通过DVD看《盲井》的感受,那是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王宝强朴实的面孔,而更让人难忘的是电影的故事,影片深刻触及到一个被大家所忽略的角落,带来对生存、欲望、人性和体制的思考。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影响了一代影迷,同時也拉开了李杨导演现实主义三部曲的序幕。今年,李杨执导的《盲道》正式上映,电影讲述的正是生活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盲道——那条带浮点的黄色盲人线,盲道无处不在却无人关注,作为一种有备无患的设施,被眼清耳利的人们所忽略。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盲道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就像我们经常会在行色匆忙中,忽略路边那些埋首乞讨的盲童。
《盲道》关注的就是平时大家所忽略的盲童和盲道的故事,延续了《盲井》《盲山》的现实主义触觉,讲述了盲童晶晶被犯罪团伙控制在街头乞讨赚钱,成为不法份子榨取人们同情心的敛财工具。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的是,这一次《盲道》有了些许温暖的内容,盲童晶晶结识了扮成盲人坑蒙拐骗的摇滚大叔赵亮,这一对真假盲人组合因为一次偶然碰撞,走进了彼此的人生,并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他们互相依靠,度过了一段贫寒却温暖的时光,直至晶晶再一次被犯罪团伙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