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无鲁迅

2018-09-04 23:23
南风窗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故纸染缸狂人日记

或问:何以突然又想起鲁迅来了呢?

并不突然。因《狂人日记》的发表,是在1918年,距今正好100年。更足纪念的意义还有两点,一是《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而且一写出来就是一个高峰;二是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鲁迅”这一笔名,今年便是“鲁迅”诞生的100周年了。

当然,纪念鲁迅,不是钩沉故纸,而是照镜当下。

人文社科领域其实没有太多新鲜事,今日的许多所谓“灵犀”,往往是在前辈思想家的著述里早已躺着的,然而不知者自以为独创。

便拿鲁迅,聊举些例子。

比如台湾作家柏杨,“发明”所谓“酱缸文化”,曾引来多少佩服,但如若熟悉鲁迅,就知道那不过是鲁迅所说“黑染缸”的化用而已。他说:“中国社会就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论加进去什么东西,结果都变成了漆黑。染缸不打破,中国没有希望。”

又比如今天让许多人赞许的“同层互害”,其实是鲁迅“同级斗争”的重新包装上架。当人们喊着阶级斗争的时候,鲁迅认为未如“同级斗争”来得贴切。不同阶级根本不在同一个空间,斗无可斗,阿Q从没敢斗过赵太爷,但对于王胡、小D、小尼姑,他是敢于揪辫子、捏奶子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时是没有侵犯鲁迅的原创权的,比如“人血馒头”“精神胜利法”,还必须常常搬出来解释现实,如女孩跳楼群众起哄、一些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等等。

鲁迅常常把他的论敌称为“正人君子们”,而他最不屑的就是“正人君子”,因为他最厌恶虚伪。今天若仅止于听其言,那么“正人君子”更其滚滚当道了。

鲁迅的批判立场始终是面向权势者的。然而今天,看那无数言论之中,有多少在肆意欺负和辱骂弱者,“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甚至于混淆是非,以遂其奸、得其利。

这说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鲁迅。

鲁迅最大的愿望是让自己的文字速朽,那就意味着这些文字无法解释和批判现实了,社会变得通体透明、阳光普照。然而可悲的是他不朽,或者还将要不朽相当长的时间呢。

黑格尔云“理解便是克服”。克服时代在于理解时代,而今天读鲁迅,仍然是理解当下时代的一个途径。

世无鲁迅,但还有鲁迅的著作。

新脱胎于旧,人很难摆脱文化的塑造。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但多了解一点思想文化先知们的洞见,有利于自我之完善,社会之完善。

猜你喜欢
故纸染缸狂人日记
沪上古籍寻访记
掉进染缸以后
故纸情怀
读鲁迅《狂人日记》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染缸排产建模及滑动时间窗启发式调度算法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常从故纸寻家宝 便引新诗做火传——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吴占良先生访谈
染缸资源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建模及优化
被忽略的一年——谈《狂人日记》的即时反响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