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婉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区块链技术的兴起,给经济业务、商业模式带来巨大变革,“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给传统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传统会计业务面临信息化水平低下、管理规范标准不一、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无法保障,管理模式单一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1]。作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体市场,会计行业的变化也给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技术变革、保持专业在教育市场化趋势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学生的财税综合服务水平,成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发展的新课题[2]。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的枢纽,是学生巩固专业学习、加强实践性锻炼的重要平台,因此如何建设“互联网+”高职院校财经类实训基地是构建高职院校新型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职院校财经类实训基地为案例,从实训基地建设的设备投入、师资配备、课程改革、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财经类专业实训基地大多有足够的实训场地、先进的硬件设备,能基本满足社会培训、产学研一体等功能需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在深化校企合作、实训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普遍存在重场地设备等硬件建设、轻师资课程等内涵建设,重申报、轻考核,重投入、轻管理等现象,在实训教师的配备、实训课程的改革、实训基地的管理等内涵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心,主要在实训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上,忽略了设备增加带来的师资队伍的需求。由于传统实训基地的指导工作多由在校的财经类任课教师承担,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任课教师大多都只是掌握财经知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远不够处理信息系统出现的技术问题,而大多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实训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提升;同时大部分任课教师注重理论研究,到企业顶岗工作实践机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导致了实训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没有财经类实务操作的项目积累,实训教师在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时依然局限于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还原企业真实的实务场景,学生无法得到实际工作中的现场培训。
目前,财经类实训基地中的财会课程在设计上仍以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为主,从原始凭证的分类整理、粘贴汇总,到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从日记账、明细账的登记,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完成账务的闭环操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财会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已经不同,财会岗位对财务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实训基地的课程安排仍以原有的财会知识体系为基础,停留在基础技能的实训上,没有将实训项目的基础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作实践进行融合,实训项目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步调不一致,导致实训基地与企业需求的人才输送不能有效衔接,降低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实训基地能够为实训项目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但目前,原有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训基地在初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高效的利用。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往往很重视项目的申报,争取资金投入。场地、设备投入后,基本由实验管理员负责管理和维护,各个高职院校也每年对各实训基地实行绩效考核,但没有形成规范的评价体系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实施运行、服务能力、人才产出等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价,对评价结果的运用还没有真正与项目的下一年申报预算挂钩。
此外,传统的实训基地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比如,仍然沿用传统纸质表格的方式,对实训设备使用、运行、损耗情况进行登记,这些基础性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对实训室资源进行最大效用的配置,导致实训基地在完成建设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家建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初衷,阻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随着金税三期上线及电子发票的普及,企业财税业务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不断转型,传统的财经类实训基地建设为了适应新时代环境的要求,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进行新的探索[3]。基于这样的背景,以我校成立的财税大数据中心和企业财税共享中心为范本,进行“互联网+”背景下财经类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
在智能时代,财税智能化开始慢慢取代重复的人工操作。精简企业财会机构设置,成立财税共享中心成为企业财税业务的新型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成立财税大数据中心和企业财税共享中心(以下简称“共享中心”),依托师生的技术和知识为中小企业服务,成为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财税服务校内实训基地。新型的财经类实训基地——共享中心,采用互联网+票据电子化+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税务数据通道,能为企业提供税收筹划、风险控制、企业征信、数据金融和行业情报等服务,支撑企业实现智慧决策,真正实现企业财税一体化。
学校导师与来自企业的具备丰富财税经验的职业导师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同搭建教学体系,共同承担学生的教学和实践工作[4]。学校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增设相应培训课程,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教师参与企业组织的相关培训,进行业务技能的学习,参与智能化软件的操作过程,共建教学资源。而实训教师应该在思想上改变传统的财会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技术,跟上“互联网+”理念的节奏,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财会知识相融合,将传统的财务理念向信息、管理和战略方向转变[5]。如我校有计划地组织我校的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师到金财互联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去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组织的相关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技术、财会业务技能的学习,与企业教师一起安排学生业务培训、实践学习及顶岗实习等3阶段培养方案,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的对接,不断提高实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筛选出部分优秀学生作为助教开展培训。由于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具有可比性,更有利于帮助其他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平台,更好地实现财经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及实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作为新型的财经类实训基地,“互联网+”为共享中心的海量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不受地域、时间等限制,共享中心可以获取财税信息,通过智能化平台,将代账作业流程进行模块分割,实现自动化和专业化处理。基于这样的实训条件,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对学生的实训课程也进行改革,增加数据分析课程、互联网+会计课程、互联网+审计课程等内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从核算型会计到管理型会计的课程训练,把更多的基础性重复工作交给财税智能系统处理,将学习重心更多地放在对数据的分析和思考上[6-7]。
另外,在传统的财经类实训项目中,教学通常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模拟业务展开,提供一整套会计资料和会计核算工具,由学生分岗位完成会计实务的模拟处理。在这样的模式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轮换岗位的机会不多,不利于系统、连贯地掌握完整的账务处理流程。而共享中心的企业财税一体化系统,实现了财务核算、业务处理、纳税申报的一体化,学生只需要在导师指引下切换账号角色,便能进行企业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和税务数据的真实处理,有利于学生从重复性、低附加值的会计核算环节脱离出来,更好地形成财务核算的全局观,从而锻炼和培养“互联网+”背景下财会人才的专业素养。
传统的财会专业实训以模拟教学为主,往往通过一个企业的案例讲解模拟完成账务处理过程,而共享中心则颠覆了这一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企业将真实的原始凭证带入校内,学生通过真实而非虚设的模拟账号进行账务处理,由企业导师分享不同行业的账务处理经验,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纠错辅导和审核,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并实现校内顶岗实习与企业真实环境的无缝对接[8]。如在我校的“互联网+”财税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将重点构建财会虚拟仿真、互联网+税务申报、互联网+财务共享服务实训中心等平台。以金财管家为一般纳税人进行增值税申报为例,简述互联网+环境下的税务申报,如图1所示,在完成基础设置后,系统的报税中心会自动带出企业用户应申报的国、地税税费信息,以及应报送的财务报表,通过一键读取发票信息自动计算填入申报表,完成校验后进行纳税申报和缴纳[3]。
图1 互联网+税务申报流程图
除了真实的账务处理环境,共享中心也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如学生的考勤制度,严格遵照企业日程执行,实行打卡签到制度;采用小组长负责制,一个小组为一个团队,小组长协助教师负责实训任务的安排和监督,还有定期组织分享会,每隔一定时间由小组长组织召开分享会,每位学生介绍这段时间的实训情况,这样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
如我校新型实训基地——共享中心成立以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学生应急处理、团队协作等综合技能大大提高,学生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更为优异的成绩。在2017年的浙江省财会信息化竞赛、银行业务综合技能竞赛等系列财会类大赛中,相比2016年,增加1项个人省级一等奖,及多项省级二等、三等的个人和团体奖项,这与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创新存在着必然联系。
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实训基地规范管理,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益。首先,提高实训基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新型实训基地改变以往人员管理设备的低效模式,利用互联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移动端实现学生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实现设备管理、教学安排、校企沟通,从而保证实训基地管理的系统化和高效性[9]。其次,基于“互联网+” 的共赢思维,按照实训基地的环境、人才培养目标,引入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基地发展规律的考核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基地管理,定期对实训基地运行情况、实训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实训项目由企业导师负责,校方进行过程管理,协助解决实习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及时沟通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实训质量,以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再次,基于“互联网+” 的共享思维,统筹安排实训基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10-11]。新型实训基地的共享性包括校内和校企2方面:在校内,共享中心面向相近的10多个财经类专业开放,实现优质资源的效率最大化;同时,共享中心也作为企业办公场地的延伸,为企业培训、宣传等提供支持,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绩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受到新信息技术的冲击,财经专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新型的财经类实训基地的出现,能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优势,适应会计职能从传统的反映监督向管理服务转变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获取数据资源,构建互联网思维,转变技能学习的重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2]。作为新兴事物,共享中心在实践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学校、企业的互利双赢,将是财经类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充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