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婧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
IP即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资源蕴含典型的民族特性,具有保存记忆、延续文脉的无形价值,其中蕴藏大量可以转化为文化IP的象征符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就是这个民族的IP史。IP,可以说是民族文化最精粹、最集中的展现与承载。
“三月三”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最具代表性,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同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体验民族风情,聆听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乐章,“三月三”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记忆得到激活,并被赋予了鲜活明快的时代内涵,从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文化IP”。作为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载体,“壮族三月三”所蕴涵的内容价值,正是讲好广西故事、中国故事的最佳素材。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新闻是主流媒体的立台之本。从2016年起,《广西新闻》栏目连续三年在“三月三”当天推出特别节目:2016年《广西三月三八桂民族风》;2017、2018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记录广西“三月三”活动盛况,让观众通过镜头领略广西地道风物,为保护和传承八桂传统民族文化,将广西“三月三”打造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做出应有的努力。
经过三年的探索,《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在借助“壮族三月三”IP,讲好广西故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论”,即聚力内容价值,创新模式与表达。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传播“基于时段资源的前后排序思维正慢慢让位给基于版面视觉重心的空间思维”。强化节目内容核心价值,创新节目编排形式,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形成风格化的节目品牌。
2016年-2018年的《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按照新闻传播规律,用主流、时尚、动感的方式溯源历史、重温传统、融合现代,重新诠释“壮族三月三”IP,打造出一档极具“桂风壮韵”的时政新闻特别节目,在重大节庆活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充分体现出电视的使用场景和生活议程的勾连,使“壮族三月三”这一兼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将内容“主题化”:整期节目围绕“三月三”这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展开,同时排版力求“精细化”,各个版块依次呈现广西情怀、中国气派的时代风貌与精神气质。整期节目内容充实、层次分明。
特别节目的第一版块,以“三月三”主会场活动为切入点,将广西领导的时政活动融入其中,既营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又符合时政新闻的编排思路。
第二版块是“三月三”广西电视台设在全区各地直播点的活动报道,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各有侧重、各有精彩之处。同时,引入现场直播连线,用“正在进行时”的版面语言营造节目的动感。“心相通才能民相交,民相交才能国相通”,2017年,“三月三”直播首次走出国门,在泰国曼谷设立直播点;2018年,在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新加坡和陆上丝绸之路国家阿联酋迪拜、越南谅山和河内文化大学设立外景直播点。《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将这些海外直播点的活动一一呈现,体现民族性与国际化相融,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争取更大的国际认同感。
第三版块是广西“三月三”蜚声海内外。其中“五洲同音”小栏目,记录了海外广西游子对“三月三”的祝福,用回归中的民俗文化映照出时代情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记得住乡愁”的治国理政新思路,展示了一个民族更团结、人心更凝聚、梦想更清晰的美好时代,成为整期节目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新闻采编是一门选择艺术。为了让《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的版面呈现出“桂风壮韵”的仪式感,《广西新闻》栏目组在策划时紧贴时代特色,深入挖掘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放大“壮族三月三”IP的民族元素,充分调动电视语言,强化视听效果。
首先,音乐和服装的广西标签。在背景音乐的选取上,2016年,《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以《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2017年和2018年,则选取了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主题曲《广西尼的呀》。《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从20世纪60年代传唱至今,全国人民耳熟能详。《广西尼的呀》于2017年3月推出,旋律优美动人,歌词琅琅上口,广西原生态民歌旋律经过包装后,唱出时尚的韵味。这两首出自广西的歌曲,很容营造出壮乡歌海的欢乐氛围。主持人服装采用壮锦刺绣纹样的元素,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这些极富民族韵味的标签,通过视听语言传递壮乡风情,烘托节日欢乐氛围,立体展现广西人丰富多元的精神面貌和八桂壮乡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
其次,标题和导语的壮乡韵味。《新闻写作基础知识》里有这样一个比喻:“你可以牵马到河畔,却不可以强迫它饮水。同样,我们可以拿出新闻,却难以强迫观众阅读新闻,但可以用办法诱使他阅读,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的新闻标题采用壮汉双语的形式,标题内容借鉴广西民歌的表达,以七言句式的方式呈现,富有韵律。标题体现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空间呈现上整齐对称,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传统民俗文化传递出生动鲜活的时代内涵。如图1。
图1 《广西新闻》“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的新闻标题
导语转变语态,生动活泼。2018年的特别节目,导语融入《广西尼的呀》的歌词,如《美丽壮乡歌传情开放广西好年景》这条新闻的导语:“壮锦织日月,铜鼓传佳话。八桂大地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赋予了“壮族三月三”灵魂与活力……”《畅游山水心情美多彩广西谁不爱》的导语:“揽胜德天飞银瀑,访古画山有壁画。最美是那漓江水,多彩广西谁不爱,‘壮族三月三’,八方宾客畅游广西,赞叹壮美风光”。其中,“壮锦织日月,铜鼓传佳话”“揽胜德天飞银瀑,访古画山有壁画”这些语句都出自《广西尼的呀》的歌词,运用到导语中,语态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意境,使时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
2018年“三月三”期间,网络被这句话刷屏:“世界这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壮族三月三”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每年固定时刻全民卷入的话题,也成为助推广西文化走出去、世界旅游走进来的一个有效载体。“壮族三月三”IP中蕴含的大量民族文化元素,值得主流媒体不断深入挖掘,守正出新,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继续讲好广西故事、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