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世界的能力:儿童情绪的发展*

2018-09-04 11:16
江苏教育 2018年56期
关键词:文文消极情绪社会性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最有色彩的部分,在儿童的身上,情绪发展不仅是其社会性的基础,而且还与其心理的其他功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情绪是既迷人又令人困惑的部分。

儿童在成长、学习、与同伴的互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状态?怎样的情绪状态才是最好的发展状态?如何帮助儿童平衡自己的情绪,获得最佳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是什么

刚刚升入六年级的文文每天正常上学、放学、做作业、和同学聊天,似乎和以前都一样,但是她知道自己有点不一样,“不知道最近我的肚子是怎么了,总是会突然疼痛难忍。特别糟糕的是,一到语文考试肯定会发作。我的语文不好,作文尤其不好,最近一写作文我就想上厕所。我不是装的,是真的肚子疼。妈妈说马上升初中,如果因为肚子疼考砸了,就上不了好的中学。我自己也很烦,不知道是怎么了。要是真的上不了好中学怎么办呢?”

文文是不是生病了呢?其实妈妈也带她检查过,结果显示没有任何生理上的器质性问题。那么文文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正是出在情绪上,这是一种典型的焦虑表现。

(一)情绪不一定能看得见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由四种成分构成:情境的认知、生理反应、情绪表达和主观体验。在上面的例子中,处于即将毕业紧张氛围中的文文,知道“自己作文不好,语文考试很重要,升好的中学很重要”,这是她对情境的认知;“肚子疼”是焦虑情绪的生理反应;“感到烦恼”是她的主观体验。那么文文的情绪表达是什么?“和以前都一样”,并没有紧张、害怕这些情绪表现,但是她经历的恰恰就是焦虑情绪的困扰。所以,儿童的情绪不一定都写在脸上,他们有时是通过身体,有时是通过说话语气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情绪与认知能力紧密相关

情绪几乎在儿童出生后不久就会展现出来,如吃饱了就很愉快,好奇地看周围的事物,听到巨大的响声害怕得哇哇大哭。这些情绪不需要学习,是每个人天生拥有的能力。除了这些先天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会逐步学会新的情绪本领,如第一次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兴高采烈,打了几次针以后再去医院,就会大哭,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和小弟弟小妹妹玩滑梯时,把他们推倒了,妈妈会生气批评自己,心里会难受,又有点害怕;知道考试对自己的未来很重要,但是又没办法取得好成绩,于是不由自主地害怕、焦虑。这些复杂的情绪都是通过后天的经验逐渐习得的。

不管是先天情绪,还是复杂的社会性情绪,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儿童对特定情境的认知。如果儿童无法正确理解情境的含义,就可能无法产生某些情绪,尤其是一些社会性情绪,如羞愧、自豪、内疚等。

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第一次考试考了68分并不会让他感觉到伤心或者羞愧,因为他不知道68分意味着什么。但是当他回家后,妈妈很生气地说:“你们班就你的分数最差,都倒数第一了!你究竟是怎么学的?!”孩子从妈妈的话语和表情中意识到68分是不好的,因为受到妈妈的训斥而感到难过。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更多地与同龄人比较,比较的结果会让儿童重新评价自我,带来更多复杂的社会性情绪,如考试焦虑、被同伴拒绝的伤心等。

情绪不仅受到认知的影响,它也会反向影响儿童的认知状态。像文文这样的孩子,一旦害怕某门课程的学习,往往在这门课程的平时学习中提不起劲,上课无法专注,考试时更容易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形;而对于喜欢的课程,则心情愉快,学习也会变得轻松,学习效率较高。

二、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

“我不太喜欢自己,因为我总是一伤心就忍不住大哭,这样一点也不好。怎么才能不哭呢?”

“同学们都说我很高冷,其实我只是特别害羞,尤其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说话。如果老师逼我在同学们面前讲话,我紧张得都快晕倒了。我也很苦恼,怎样才能让自己不紧张呢?”

情绪能力对于儿童来说,是特别重要的社会性能力,儿童也会根据自己在同伴面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价。当儿童无法控制自己的很多情绪,又无法接受这些“不好”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往往很困惑。那么情绪有好坏吗?良好的情绪状态都是积极的吗?

(一)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特点

情绪能力包括四个方面: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

儿童年龄越小,情绪能力越集中在体验和表达两个方面。婴幼儿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发展得更快,他们感到痛苦就会立即大哭,感到愉快就会立即展现微笑。幼儿还没有具备有效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我们经常能见到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会因为抢不到喜欢的玩具而大发脾气,甚至躺到地上,发泄自己愤怒和伤心的情绪。

到了小学以后,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体验,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知道怎样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怎样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所以,儿童年龄越大,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得越快。小学生不会因为好朋友拒绝和自己一起踢球而生气,因为他能够理解朋友是由于无意犯错被老师批评而心情低落,他还会主动安慰朋友:“没关系的,你又不是故意的,上次我也被老师批评了。”

由于小学生的情绪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复杂的社会性情绪,如道德感、美感等,在小学阶段发展很快。这些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遵守规范。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别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他们看到有人违反老师制定的规则时所体验到的公正感使然。小学时期,儿童也开始发展出更多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二)儿童良好的情绪特征

前述案例中两个孩子分别说:“一伤心就忍不住大哭,这样一点也不好。怎么才能不哭呢?”“我只是特别害羞,尤其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说话,我也很苦恼……”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消极情绪都是不好的?是不是随时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才是好的?我们首先需要来了解儿童良好的情绪特征有哪些。

1.积极情绪占主导,情绪体验丰富。

拥有良好情绪能力的儿童既需要有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也需要有体验及处理消极情绪的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发现,不可能每天每件事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困难、阻碍、被拒绝经常会出现,人不可能总是处于愉快、高兴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也会经常体验到伤心、失落、难受等消极情绪。

一个正常的孩子,既要有体验、表达积极情绪的能力——这可以帮助他们愉快地学习,友好地与朋友相处;也要有体验消极情绪的能力——这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挫折。有些社会性情绪在体验过程中是一种消极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的结果却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如内疚。当一个小学生因为不小心把同学撞倒导致其受伤了,他可能会感到自责,这种感受越强烈,越能让他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出弥补行动。

如果儿童极度缺乏体验和消化消极情绪的能力,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因为一旦碰到挫折情境,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深陷悲伤和痛苦中而无法走出。

所以,无论哪种情绪,都需要成长中的儿童去体验,只是在大部分的时间中,儿童处于平静或愉悦、轻松的情绪状态中,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也会更积极。

2.情绪稳定,情绪控制良好。

儿童具有良好情绪能力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能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使自身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情绪状态中。儿童需要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并不需要全部表达出来。不论是积极的情绪(如高兴)还是消极的情绪(如愤怒),都有强度之分,具有良好情绪能力的儿童,其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强,能够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强度,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个情绪控制良好的孩子,头被同学无意中砸疼了,他会因为疼痛特别气愤;但当他看到同学非常愧疚地跑过来道歉,他的愤怒会平息下来。

3.合理表达情绪,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具有良好情绪状态的儿童,能够按照社会规则合时宜地表达情绪,如在收到长辈送的礼物时礼貌微笑,即使这个礼物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在好朋友伤心时,则会通过表达难过的情绪来安慰朋友。

具有良好情绪状态的儿童,能够意识到悲伤、愤怒并不是不好的情绪,只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当他们产生这些消极情绪时,会很快找到好的方法,及时、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如四年级的学生考试考砸了以后会感到难过,但很快他就告诉自己,难过是没有用的,一次考试也说明不了什么,争取下次考试不犯相同的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三、儿童是怎样产生“坏”情绪的

良好的情绪状态反映出良好的心理特征,正常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中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深陷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呢?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来解释人为什么会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不合理的认知是怎样导致了情绪问题的发生、如何通过认知来调节情绪等。(见图1)

图1

在这幅图中,A代表诱发性的刺激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外部的诱发事件A,只有通过个体的解释、评价B才能导致特定的情绪行为反应结果C。如果出现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往往是由不合理的信念B所导致的。因此,情绪调节的核心就是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以合理的解释和评价取而代之。埃利斯还指出,不合理的信念往往具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观点。

我们用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来理解前面案例中产生考试焦虑的文文。文文究竟是怎样形成考试焦虑的呢?首先,文文的语文成绩不好,尤其是作文不好,某一次语文考试作文题目很难,文文考砸了,这就构成了产生焦虑的诱发性事件A。文文现在上语文课就厌烦,看到语文试卷就紧张、肚子疼,这些构成了情绪行为结果C。那么A、C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是什么呢?这些不合理的信念B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对于文文来说,临近小学毕业,“六年级的每一次考试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必须要写好作文、考好语文”“我的语文成绩太差了”“每次肚子疼都会影响到我的考试成绩”……这些是文文对自己语文学习状态的基本认知,在这些观念的背后隐含了一些错误的思维,而这些思维自动化地影响着文文当下的想法,如“我必须要学好语文,是因为我必须要考到好分数,我必须要上好的中学”等。这些“必须”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旦一次失利的考试结果出现,违反了绝对化的要求,文文就会产生糟糕至极的感受,仿佛一次考试不好就是巨大的灾难:“完了,我肯定考不上好中学了”“我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错误而自动化的思维往往还会导致文文这样的学生以偏概全地看待事实,用过分概括化的观念评价自己:“我的作文这么糟糕,根本不可能有好成绩上好中学!”“我真的是差极了!什么都学不好。”这种认知方式会让文文更加难以面对挫折,将小的失败放大数倍,陷入焦虑、抑郁、痛苦的状态中。

要改变糟糕的情绪状态,首先要知道正是由于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导致了严重的情绪困扰。文文这种固化的错误信念,往往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如母亲对文文的教育,很可能造就了她诸多绝对化的评价标准。对于一系列不合理的信念,则需要通过对自己、对诱发事件进行新的解释和积极的评价来改变。

四、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获得情绪平衡

(一)教给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教师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一个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需要体验丰富的情绪感受,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我们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绪时,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下面是儿童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些策略是从生理上改变情绪感受,有些是利用认知来重新看待不愉快的事件或结果。

放松策略:深呼吸、散步、运动、合理宣泄(大哭一场或对着枕头大骂、摔打)。

分心策略:转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听音乐,待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

认知策略:积极归因(没考好是因为努力得不够),重新解释(朋友不理我说不定是有其他烦心事,我应该去问问他),自我暗示(这次肚子疼得不厉害,应该没那么紧张了),幽默。

社会支持策略:寻求安慰、协助(找好朋友倾诉心事)。

(二)有效利用儿童的理智感

情绪会受到认知的影响,情绪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促进儿童的认知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好问,经常提出让老师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甚至因为好奇心做出所谓的“破坏”行动,其实这些行为恰恰是儿童理智感的表现,是他们对外界事物保持认知兴趣的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理智感,引导儿童发展兴趣,将儿童的理智感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而不是厌恶“破坏规则的孩子”,抑制儿童探索的热情。

猜你喜欢
文文消极情绪社会性
TEA LEAVES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Breaking the Chain
静心
Power Down
测试
China’s Other Vaccine Drive
the Walking Dead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