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题材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2018-09-03 08:15刘佳尼
新闻前哨 2018年7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争议

刘佳尼

[摘要]谈到高校可供拍摄的题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高校内种类繁多的各类题材中,本文以动物实验课堂为例,浅析“争议”题材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关键词]动物实验 视觉传达 争议题材

一、“争议”题材的视觉表现

视觉传达中的视觉表现,是一门将可视化信息平面传达给受众,并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在课堂上用动物进行活体实验,一直都是争议的焦点。原因在于这些实验不仅可能让动物失去生命,还要承受痛苦。所以实验课堂拍摄一直是有争议的一项拍摄活动。美国摄影师阿诺德·纽曼曾说过:“我对于如实记录并没有多大兴趣,我更喜欢通过摄影这种媒介语言来表达我个人的感受。”

对于用相机记录动物实验课堂,原于笔者一次偶遇,在校园内碰到穿着白大褂学生,用蛇皮袋装着一只活崩乱跳的小猪,小猪将头伸出袋子,一路嚎叫,吸引了路人的目光。上前打听才知道,这几名白大褂的学生是去上动物试验课,抬着的小猪也是他们专门为动物实验课而喂养的小猪。

也正是那一次,让笔者真正了解到动物实验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贡献。由此笔者萌生了拍摄实验课堂的想法。如果能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这一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课堂,将课堂平面化,可视化,立照留存,以此传播给更大范围内的受众,让人们对推动文明进程的奉献者心存感恩,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视觉传达的表现方式有多种,而这类题材的拍攝可以通过明暗诱导、瞬间捕捉、抓突破点等表现方式,利用光感捕捉、动态光感及明暗异性的一些共性来衬托主题,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利用场地本身来寻找成像的突破点。

二、“争议”题材的视觉争议

“争议”摄影题材位于道德战场的最前线,传统的视觉传达是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而当下的信息多元化、图片大爆炸时代,视觉传达进入一个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新与旧,真实与虚幻并存的时代,视觉传播领域里,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一大批记录人类进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争议”题材历史档案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受众的感情和观念,

湖北籍摄影师李风曾拍摄一组照片,名为《等待做试验的猴子》。该组照片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比赛金奖,李风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华人。而这组照片从发布至今一直饱受争议,甚至人们都以他拍摄的这组照片来讨论动物实验的对与错。

我国实验猴存栏量为14.5万只,猴子在基因、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是医学、生物学研究和药物试验不可替代的试验品。但用猴子进行医学实验,一直饱受“动物爱护协会”“动物环保协会”人士的攻击也漫骂,特别是网络上的骂声尤为激烈。

而李风拍摄的《等待做试验的猴子》,以独到的视角,将等待做实验的猴子及其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李风的镜头对准的不仅仅是等待实验的猴子,更是在记录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组作品也是“争议”题材在视觉传达中运用的较好典范。

第47届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作品《艾滋病村》,拍摄者为卢广,这组照片得到了法国策展入阿兰朱利安等摄影大师的指点。这些偏远地区的有争议性、敏感性的纪实类题材,需要摄影师耗费数年或更长的时间,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卢广的此组作品,结构精练,把复杂的画面表现得干净利索,充分体现了作者从观察到思考的独特角度。从作品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卢广在拍摄该组作品时就知道会有“争议”,但他还是直面“争议”,直面拍摄,不受外界影响,将“争议”题材进行到底,他的这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截面,也是最真实的历史档案留存。

在美国二战时期,为了保证后方军民的高涨士气。战争时期的报纸从未出现过美军士兵死亡的照片,直到当时《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张美国士兵尸体遍布海滩的照片后,蒙在鼓里的美国人才如梦初醒。没有尸体的照片,固然没有错,只是它们对表现战争是不完整的,这会对读者造成错误的意识,同时也造成对主观世界的扭曲认识。只有饱受“争议”的士兵尸体照片出来后,通过平面媒体的视觉传达与传播,真实的表现出来,才能让蒙在鼓里的受众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进而改变美国人民对战争的认识。

三、避开争议拍摄“实验课堂”

课堂拍摄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我们对这些实验课堂上的同学老师和动物们,是否有被拍摄的权利?那些将有助于社会科学发展的照片需要摄影师或者协会的推荐吗?或者拍出来的照片画面过于血腥,是否能有杂志或者媒体愿意发表?如果考虑到促进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那这些照片如果发表,会立刻促进科学的发展,从而减少动物实验吗?

在联系上动物实验课的老师和学生,先沟通好,确定他们的上课时间,以及上课内容。确定拍摄内容,主要以动物实验课堂内的全过程,主要拍摄老师、学生与接受实验的动物,以突出人物表情的特写为主,尽量减少血腥画面。

2016年11月14日,笔者第一次进入动物实验课堂,在学校第二教学楼动物医学院二楼教室内,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了白大褂,带上全套摄影器材,来到课堂实地拍摄。通过不停更换中焦镜头和鱼眼镜头,笔者抢拍到小白鼠在课堂实验中的种种反应,以及同学们从心里的害怕到克服恐惧的过程,所以第一次的拍摄较为顺利。可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时,却发现小白鼠太小,画面效果一般,缺少视觉张力。

第二次拍摄时间是2017年4月1日时,实验对象是兔子和猪这类体型相对更大的动物。拍摄全过程,笔者一直保持一个理念,尽量避开血腥,那样才可能减少争议。

四、视觉传达背后的摄影思考

摄影在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同时,离不开摄影的表现手段。这就需要摄影师在结构画面时,不但要把传递的信息讲清楚,还要把信息“讲”得好看、耐看、吸引人看。按下快门容易,讲好故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摄影有其特定的语言和语法,讲故事也有规则。在结构画面视觉要素的过程中,如何构图?哪些要素需要结构进来,哪些要素需要结构出去?拍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虚实如何控制?色彩(影调)怎么表现?在什么时点按下快门等等,都是摄影师面临的选择。

在视觉表达中,有的故事讲得直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画面形象能够尽可能完整地解释一个事件”:而有的照片则比较含蓄。就《实验课堂》而言,画面的简洁,更能减少视觉传达中的“血腥冲击”。简洁能赋予画面无声的语言,更容易引起与受众的共鸣。依照简洁原则对两次拍摄的原片进行再加工,一个涉及“争议”问题的关键环节是照片的后期重构。照片的内容可以在拍摄完后被处理,比如摄影师后期可以裁剪照片的构图,以突出或掩盖拍摄对象的某些方面。

楚天都市报摄影部主任朱熙勇曾对《实验课堂》摄影作品作过这样的点评:“纵观整个组照,全部是高饱和度的色调,特别是画面中红颜色的血液,被高饱和的颜色表现得格外突出,太过于冲刺画面,也就是把实验课堂‘血腥体现得更加明显,建议把所有照片的色彩饱和度降低,让画面的显得深沉,降低色彩的饱和度后,血腥程度也不会那么明显,给受众另一种思考,实验课堂有这么多的动物失去了生命,换来的是人类更加的文明,另外使用低饱和度后,画面也会显得更加简洁。”

对于摄影师和编辑来说,作出拍照的决定可能只需要几秒钟,更为关键的是,照片背后所体现什么样的摄影思考。当我们不是简单地寻求画面猎奇和对受众的感官刺激的时候,摄影师就变得成熟了。

(湖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争议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设计素描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特点的教学探索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争议一路相伴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