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熊孩子”的成因及教育方法

2018-09-03 03:30王莉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熊孩子言传身教

王莉

摘要: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孩子的行为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熊孩子”只是现象,“熊家长”才是本质。要想孩子品行好,父母自身的品行要先好,不做“熊家长”。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家长必须及时制止并加以引导,让孩子懂得是非黑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人生的早期必须把规则内化为孩子的生活习惯。规则必须要清晰、明确,全家人都要共同遵守。父母要做好榜样,不能把自己当作规则制定者,而要和孩子一起成为规则的执行者。改变“熊孩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全面、系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仁义礼智信,做到温良恭俭让。

关键词:言行端正 言传身教 遵守规则

“熊孩子”一般是指那些爱搞破坏、不守规矩、经常制造麻烦的孩子。近些年,“熊孩子”几乎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人在不胜其烦的时候,依然还在辩解:“他还只是个孩子……”但是一个个现实的例子告诉我们,“熊孩子”酿成的后果往往是一些骇人听闻的大事。“熊孩子”事件时常出现:前些日子,一个“熊孩子”把一名2岁的女孩抱进电梯按到18层后自己出来,只将小女孩留在电梯里,而18层护栏恰好损坏导致女孩不幸身亡;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其中一人模仿《喜洋洋与灰太狼》里的情节把小伙伴绑在树上用火烧,说要烤着吃;一个4岁男孩模仿奥特曼“飞起来”,从8楼一跃而下。如何避免培养出“熊孩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言行端正,不做“熊家长”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孩子的行为往往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熊孩子”只是现象,“熊家长”才是本质。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熊孩子”往往都是“熊家长”带出来的。我前几天去超市,刚好有新鲜的樱桃在售。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在那挑,让人惊诧的是那位妈妈一边挑一边往嘴里送,孩子看到后,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边挑边吃,两个人毫不顾忌的行为遭到人们的鄙视与不屑。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别是幼儿时期,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辨别是非能力很差,对父母的言行会不加选择的模仿。因此,做父母的要想自己孩子品行好,那么自身的品行要先好。

二、言传身教,不骄纵孩子

学龄前的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父母即是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他们能接收到的信息、教养、知识也都来自于父母。这个时期也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身体力行。卢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写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那刻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了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小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影响孩子一生。若父母不作为,不管教,孩子将很容易就学到一些不好的习惯。

养出一个“熊孩子”非一日之功,一般是父母长期纵容出来的。有的孩子对爷爷奶奶不礼貌,父母却在一旁微笑,不管孩子做什么,有什么要求,都是无条件地满足他。等到孩子闯出祸来,父母又进行辩护,激励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错。我曾在电梯里遇到一位妈妈带着三四岁大的男孩,他们在走出电梯之前,小男孩突然连按了几个其他楼层的按钮,并回头朝妈妈得意的微笑,而这位妈妈则默许了这一切。如果父母及时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后果,相信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牢记在心的。即是说,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家长必须及时制止并加以教导,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是非黑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从古至今,孩子其实一直被认为是“纯洁、天真、善良”的代表,人们习惯用借口去原谅一个孩子已经足够明显的原始罪过,所以“熊孩子”才“屡禁不止”。记得伊索寓言里有一篇《小偷和他的母亲》的故事,长大后的小偷被法官判处死刑,执行死刑前,小偷说想和母亲说几句话,母亲凑过来,他却狠狠地咬掉了母亲的耳朵……寓言很现实:如果小时候我第一次偷东西,你就打我一顿并教导我这是不对的,要我改正,我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吗?

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孩子的家教,无形当中就决定了这个孩子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天使,还是谁见谁烦的“熊孩子”。

三、有了规矩才见方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不代表他们可以没有规矩、规则。在人生的早期必须把规则内化为孩子的生活习惯。在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上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定好规矩,一旦有越界的地方,必须让他知道孰轻孰重。耐心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什么事情不能做,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并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这些规则和限制的意义。规则不但要清晰、明确,而且全家人都要共同遵守。父母要做好榜样,别做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而是和孩子一起成为规则的执行者。

著名主持人倪萍说一生最感谢的人是她的姥姥。倪萍记得姥姥曾经这样说:大花生、小花生吃到肚子里都得嚼碎了,種在地里可就不一样了。好种子接大花生,孬种子结小花生,孩子也是一样。种下什么种子就长什么果。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老人,把孩子作为她一辈子的教育成果。这告诉我们:家教是一个家庭的内在灵魂,是为人父母的最高人格体现,它象征着一家人的“精神存款”。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坏孩子也是教出来的,“熊孩子”也不是一日就“熊”出来的。因此,要想改变“熊孩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全面正向的家庭教育,从细微处着手,治标又治本。穷养富养不如教养,好的家教家风,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责任编辑:晓角)

猜你喜欢
熊孩子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言传身教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增进亲子关系的小方法
词语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