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梦玲
【摘 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宣言》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而成,并且经过了一系列的补充和完善。其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必然”、阶级斗争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原理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例,旨在印证其对世界社会主义影响之大、程度之深。通过《宣言》的研究和运用以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宣言》的创作历程与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宣言》的创作时间并不是短暂的一个月,如果真的那样,恐怕《宣言》就不会有那么高的价值,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了。因而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宣言》,就必须知道它的创作过程,至少要知道它的两个“草稿”:《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从《宣言》的拟稿到修稿,再到定稿;从《宣言》的序言部分到其正文部分,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念、科学原理。这些原理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同时也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1.《宣言》的创作过程
成立于1836年的“正义者同盟”,尽管非常看重同盟纲领的制定,却始終没有出台纲领。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并协助同盟的发展。同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一大”。会议通过了恩格斯的提议,将“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也正是在这一次会议上,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了一份纲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草稿。在《草案》中,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由于受同盟其他成员的影响,使得《草案》仍然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同年10月,为了防止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愈演愈烈,恩格斯对《草案》进行了删除、修改、补充、完善,从而写出了《共产主义原理》。在《原理》中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他和马克思确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整体论述更加全面,理论表述也更加严谨。美中不足的是《原理》的文体采用的还是“问答式”的方式,经过不断完善,1848年2月,《宣言》正式定稿。
通过回顾《宣言》创作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杰作,而是基于对《草案》和《原理》的不断修改,积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成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宣言》经历了一个月就大功告成并且一举成名。同时,从《宣言》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能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探究,不是一层不变的教条,它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社会的现状,迎合人民的心声。
当然,《宣言》之所以出彩不仅仅是其正文的论述,还离不开其中的七篇序言的内容,只有序言与正文的结合才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宣言》。可以说,序言是对正文的补充与丰富,与正文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恩格斯及时修改与补充其《宣言》中过时与不够完善的内容。这些内容的修改与完善主要表现于序言中。如《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i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能坦然承认自己所写著作随着时间发展的一些不足,能用科学态度对待理论发展,这也显示了《宣言》的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例如,“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ii在没有限定特定时期的情况下是错误的论断,后经发现,恩格斯便及时加上了“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这一前提,使此论断更加完整准确。这种与时俱进也是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中缺乏的。不论是莫尔、梅叶还是欧文等的代表作,其思想都仅仅局限在那个时代,充满了明显的幻想色彩。他们构想的社会虽然十分美好,但却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的,更不能付诸实践之中。
2.《宣言》的主要原理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恩格斯在《宣言》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了其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iii概括说来,这一原理就是生产方式受制于生产力水平;把握时代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来考量,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运用唯物史观来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过程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在阐述无产阶级等相关问题的时候都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第二,关于“两个必然”的原理。我们说的“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iv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在肯定资本主义对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革命性作用的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弊端产生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指社会的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包含着一切冲突的萌芽。” v这其实就在说明资产阶级一方面获取越来越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使得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反抗愈加激烈,从而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正如宣言中所述:“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vi这些言语无不暗示着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当然这一论述是有据可循的,主要就在于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以及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当然,“两个必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等到时机成熟后,才会真正实现。我想“两个绝不会”就是漫长过程的原因概述。
第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原理。“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vii这就说明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要有阶级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是两大对立阶级,他们的斗争也是在不断进行着的。在现今社会,仍然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
第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正如其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viii这里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宣言》所包含的原理遠不止这些,它的理论可以说十分丰富。其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顺应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形势,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的到来。《宣言》成为世界流行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可以说,他的发表对后续很多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马克思之所以当选为“千年思想家”之首,我想不仅是因为《资本论》,也是因为《宣言》等著作。《宣言》的影响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到欧美发达国家、俄国乃至中国。《宣言》推动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产生,促进俄国革命的成功与中国革命的发展等。
二、《宣言》对中国的影响
《宣言》作为一个伟大的著作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最早接触《宣言》的人之一就是孙中山。其根据留学在国外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受着《宣言》的影响,创作了他的三民主义,并且之后还创立新三民主义。不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无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中国在革命中的不断发展。
《宣言》在中国的广为流传可追溯到俄国十月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作为少数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无不深受《宣言》影响。《宣言》在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各类人士翻译成中文,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几代领导人无不受之影响,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现阶段,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第一,毛泽东思想拉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宣言》的影响,如毛泽东所述:“《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ix中共成立初期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路线、团结的革命力量,中国革命也屡屡受挫。鉴于此状,毛泽东先创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指挥枪”等思想,建国后又正确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等,明确提出“实事求是”的等思想。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与独有的创新精神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促成了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第二,邓小平理论。1956年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惨痛的教训,尤其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破坏极其严重。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根本性难题。邓小平用在《宣言》的指导下用唯物史观的观点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也十分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等思想。同时,他自己还说过“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x邓小平在重要的时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在关键时刻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其一系列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并且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正印证了江泽民的话:“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需要很好的探索。”xi “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了生产力、文化和人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第四,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这一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这一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是在特定发展时期所提出的思想的构成,更好地促进着中国的发展。同时胡锦涛强调“《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时间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调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xii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这一体系形成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继承,恐怕这一体系也是不成文的。同时,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的具体阐释。
第五,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下,习近平系列讲话无不牢牢扣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经常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性,不能丢到我们的“老祖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就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牢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也多次提及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xiii从这些讲话中,不仅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我党影响之深,更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深刻意义。
从以上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党深受《宣言》的影响,我党从建立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对国家发展的探索都是以《宣言》作为基础,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宣言》的作用。纵观历史的步伐,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绝不能否认《宣言》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如果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也可以说“没有《宣言》就没有共产党”。
三、结论
《宣言》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尽管历史条件、时代主题不断变化,但是它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仍然没有过时,依旧鼓舞、指引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为了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宣言》之所以一直在发挥着作用,是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不断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修改补充等,使得这一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而不至沦为一成不变、僵死的教条。
当下,在世界形势愈加复杂的当下,中国也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加深对《宣言》的认识与学习,从而向着和谐社会迈进。“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还存在,只要地球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宣言》的思想就不会过时。” xiv
注释:
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48.
i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2.
ii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57.
iv《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84.
v《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44.
v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278.
vi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2.
vii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94.
ix许玉洁.解读《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1.
x《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7.382.
xi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1992.10.12
xii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
xiii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xiv靳輝明,李瑞琴.《共产党宣言》与世界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2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唐文曙等编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康帕内拉著,陈大维等译.太阳城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