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一首描写死亡的诗歌。在这首诗中采用四步抑扬格和三步抑扬格交替进行,运用不完全压韵来营造一种轻快舒缓以及后来悲怆释然的心境。诗人一反人们对死亡的固有印象,以一种委婉的手法将死亡提升到一个可爱甚至可敬的形象,展示出作者独特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 永生
著名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写于1862年,艾米莉·狄金森在经历感情危机后,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付诸于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新颖奇特的想法,并创新表现手法,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悲痛,其缜密的文风历来为人称赞,诗歌评论家亨利·詹姆斯认为她的诗是"灵魂的风景图",希金森称赞狄金森是"风格独到的天才诗人",以表示对其崇敬之情。在艾米丽·狄金森现存的1775首诗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死亡的,这在美国是绝无仅有的。而这首《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则是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一首。
一、内容奇特,文风缜密
这首诗歌讲述了一名女子坐上了停下来等待她的马车,该马车由一名绅士驾驶,与他们结伴同行的还有"永生"。在他们出行的途中,女子被绅士文质彬彬的气质所吸引,放弃了工作和闲暇。一路上,他们经过孩子们休息玩耍的操场,越过丰收的田野,经历了日暮西山的美景。在这时她感觉到晚间露水的寒冷,想起自己只穿着薄如蝉翼的衣衫。马车最后带着他们停在一所房子前,这间房子只是地面上的一个凸起,房顶隐约可见。从那时以后,几个世纪如一眨眼就过去了,女子才第一次发现马车是驶向永恒的。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从古至今,人类都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因为人们对死后的世界是完全未知的,更没有人能够讲述死后的世界,但是这首诗一反常态,以“我”的口吻讲述死亡旅程,新型别致,在通往死亡的途中,“我”静观人的一生的交替,从幼稚孩童到迟暮老矣,冷静淡然地诠释了人的一生。
这首诗由六个优美的小节组成,根据诗意来看,可划分为三部分,诗歌的第一节是第一部分,讲述了诗人乘坐上死神的车驾,并与永生同行。第二至第四诗节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诗人选取典型意象,描述出在途中的所见所闻,表面上是一天的时间,实则为每个人一生的缩影。最后一节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诗人意识到死亡即是通往永生的途径之一。
二、韵律极美,朗朗上口
“语言的声音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诗歌的音韵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首诗能否传达作者思想的成败,与诗歌的内容密切相关。该诗极具韵律美,贯彻了诗人一贯作风,采用四行一节,四步抑扬格与三步抑扬格交替的音律,即每一个弱读音节紧跟一个重读音节,节奏鲜明又持续平缓。在本首诗中,诗人摒弃了韵脚的束缚,虽然全诗并不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规范,但诗人独具匠心,根据诗节大意很好地布置了每行诗的基调。开篇前两节最后音调均采用轻声降调,让一位温文尔雅、淡定从容的死神形象跃然纸上,一改平常人所能想到的恐惧的死神形象,也表现出叙事者“我”遇到死神后淡然态度,这与诗人所主张的宿命论观点不谋而合。第三节语调上升,描写沿途风景的句子行尾均采用上升的调子,洋溢着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第四节依旧沿用上升调,以强调诗人对于透骨冰凉的感觉。最后两节的调子趋于平缓,好似娓娓道来,“我”看到立于眼前的坟墓,并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向永生,舒缓的语调把诗人对于生命和永生的思考铺叙开来。
三、意象新颖,独具匠心
独特的意象是本诗的另一亮点,借由文字信息所表露出的是女诗人的潜意识与内心独白。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作家在创作时被洪水一般涌来的思想和意象所淹没,而这些思想和意象是他从未打算创造,他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他自己的自我表白。本诗最突出的意象是死神形象的选择。因为死神风度翩翩,“我”的心底油然而生倾慕之情,诗中的"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似乎暗含了狄金森平日照顾家人起居的操劳,以赴死神的邀约,然而在第五小节,马车停在凸起的房子之前,绅士的陪伴也到此为止,意味着作者自身爱情的结束。死神似乎关联着她生平的几次刻苦铭心的恋爱经历,暗示着诗人的爱情。诗中的死神与爱情融为一体: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几次爱情虽然都可谓刻骨铭心,均以失败告终,死神在这里恰好表达了这样的一种复杂心情;另一方面,在诗人的眼里,"爱情"一如"死亡"般凄美:虽短暂,但却永恒。"死亡"和"爱情"犹如一对儿连体婴儿,而狄金森则有意识地选择做了隐士,终身未嫁。爱情之花在诗人的人生中曾经盛开,而且还是那样的真挚难忘。
其次则是诗中对于沿途风景的意象选择。"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孩子们正在喧闹,在操场上--/我们经过注目凝望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诗节中的操场、田野、日落"象征人生的三个阶段,学校是寓意童年,庄稼象征人的青壮年时期,而夕阳则代表垂垂暮年。这里对于孩童的描述,他们 朝气蓬勃,肆意玩闹,甚至无视死神的马车,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童年无忧无虑的纯真快乐的向往,另一方面,不能排除诗人是想借诗中的女子表达自己母性的渴望,这是是女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呼唤。其次,作者对于注目凝视的谷物的描写别出心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与刚才無意死神的孩童形成对比,暗示着人类逐步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过渡到老练事故的中年时期。
四、结语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古往今来,多数人只做到了前半句,却鲜有能够淡然走向死亡的,这首音律与意象极佳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揭示出诗人对死亡的清醒认识,对生活的无限喜爱以及对不灭灵魂的终极追求,给人们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作者简介:刘会娴, 1997年—,女,籍贯:河南安阳,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15级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