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丽
摘 要:山水画有畅神的作用,虽然国画的笔触样式发生变化,从山水画起源、作用、功能注定山水画的发展会是以抽象的写意形式。这和中国文人掌握绘画的发言权以及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文人画讲究以意绘形,以形写神的特性,从绘画的产生起这就注定中国画的美学结构形式。
关键词:山水画 心印 宗炳
一、山水——畅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唤醒了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和生死忧患意识,也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化现象,画的本身因为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独立的山水画开始出现。贡布里希认为,山水画之所以兴起,乃是由于画家对绘画有了一种或多或少的自觉性审美态度。中国士大夫修身“是人在追求道德过程中把认识道德目标与纯化自己向善的意志本身当作最终意义的一种活动。”从魏晋时代幵始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化现象,士阶层集体亲近自然,情山水,中国早期山水画家——宗炳、荆浩、郭熙的见证,维系了中国山水画中作为宇宙观的基础。
山水画观念起源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其反绘画规律的生成模式“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特点和它自始自终都是由士夫主导的特性,注定了在之后的时期里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说“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 ,山水画给人一种如身置大自然之中,使人卧游山水,畅神其中。又言:“今张绡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说明绘画山水的大小有一定比例,是按照图画的画面视觉张力和均衡来分配的,而不是真实的大自然,山水画的产生是为了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舒畅感。到元、明清之际,寄情山水是自我心理的平衡的方法,山水画是为了一种内心稳妥的作用存在的,给文人士大夫们提供了一种自我心理治疗的途径。
二、变与不变
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中,隐逸代表是一种道德上积极,隐士是热诚而甘于寂寞的人。文人艺术家在隐退期间主要转向艺术上的自我表现,中国画是这些文人士大夫内心的不屈和不羁的表现。隐逸者及其道德理想在中国诗歌和绘画发展史上,实际充当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山水画是表现自己内心的山水自然之情,是一种修心的表现,是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内心寄托。从宋以后,文化上的主要担负者是士大夫,“画评所推崇的重点是由敏锐捕捉物象或自然景物,并从具体地成仙自然秩序,转易为画作及画家内心世界与个人体性的相关性之上。”
唐宋二代社会相对平稳,对山水的寄托相对较小,元、清之后,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社会心理表现出极大地不安,元画和宋画有着极不同的格调,社会急剧的变化使这一时段的人精神抑郁苦闷,从而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在宋代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写意画不是主流,到元之后却成为时代主流,主要是因为社会变化的影响掌握社会主流媒体文人心理的变化。明朝时期是由于社会不堪,文人大多追求道德修行,更需要对山水的寄托,也更脱离原本的真实的山水,“绘画风格出现新的表现主义,并且越来越倾向于现实用笔及表面的抽象性。”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每朝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看得熟自然传神。”董其昌一方面要结合直觉认知、综合基本技法来,认识古人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将南派禅宗的顿悟引入绘画。董其昌的画传达了山水的灵气与精髓,高居翰在《气势撼人》中认为董其昌并不是没有绘画能力使大多悖离了对感知世界的真实,而是对于结构和树石生长形态的关注,“是将它们看做是纯美学性的结构,其与外在的物质结构和自然界现象之间维持著一丝丝淡薄的关注。”这种心灵的表现呈现在绘画上,在那个时代里,人的内心早已取代外在的自然,在山水画里成为最终的真实。
三、山水画——“心印”
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视觉载体,郭若虚说:“如其气韵,必在生知”,认为绘画是一种“心印”。中国的山水画讲究心性之法,从内在的修养到审心,从宗炳的畅神论和孔子的游于艺,都是这样的体现。方闻在《心印》中认为,从宗炳时期开始出现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从7到13世纪是再现,到14元代的宋元之变,到元朝后开始表现,山水画从原来表意的母题到征服幻觉山水空间。但从宗炳《论山水画序》看中国画发展,都没有真正的改变,从山水画产生到宋到元绘画的改变,都是中国文人在“言吾意”。从姚最的“外师造化”到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再到清代张松年的“人之作画亦如天地以气造物”,学习自然化生万物的能力,中国的艺术理论强调“心”的作用,通过向自然学习,内化之后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倡写生,但自己看见过的亲身经历过的山水也未必就是写生,经历过的只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一个记忆,而不是真实的写生,是心里留下的一个记忆的物象,根据这个物象画出来的,所以山水画从这时候就是一种以貌似再现的方式来表现的内心的方式,而不是像方闻所说的山水画在元代的时候从原来唐宋时期的再现转向了自我表现,到明朝的时候,山水更是以独立的绘画形式,以抽象的简化形式来表现的。艺术家将自己内心的秩序感呈现在条理分明的画面结构之中,而这些结构并不是意味对自然进行模仿,或是以任何寄望的艺术风格作为模拟的对象——换言之,这些结构可以看作是画家的心灵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