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2018-09-03 03:47甄芳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思考发展

甄芳

【摘 要】黄芪做为一种大宗滋补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黄芪产品的需求加大,黄芪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对黄芪产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分析目前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客观的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黄芪产业;发展;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法》的颁布,以及中药材崛起工程的推进,中药材产业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中药材产业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快车道前进。但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看到制约黄芪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探讨解决方式,寻求合理机制,不断提升黄芪产业发展水平。

一、黄芪概况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历史上黄芪商品以野生为主,但由于人们大量无序的采挖,到20世纪50年代,野生资源骤减几近枯竭,目前市场上多为栽培黄芪,且产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甘肃、山西。黄芪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蒙古黄芪主要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膜荚黄芪主要在四川、黑龙江、陕西、甘肃等地种植。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中后期至2000年初,此期甘肃陇西、定西、岷县等地大力发展黄芪种植,使甘肃省黄芪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跃居为栽培黄芪的“新主产区”。第三阶段是2000年初至今,山西和内蒙的黄芪产量逐步回升,基本上形成了山西、甘肃、内蒙古三大黄芪主产区,除此之外,东北、宁夏和河北等地有部分黄芪栽培。黄芪道地产区也发生了逐渐变迁,黄芪始载于《神龙本草经》、在《别录》、《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古籍上均有记

载。历史上黄芪的产区,由四川向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直至东北黑龙江逐渐迁移。产品方面唐代以前以西北地区为主,甘肃为佳。宋代以后则以山西产者为优。清代以后除山西外,又扩大到内蒙古,两地产品皆为道地药材。

二、黄芪产业发展现状

(一)黄芪的种植现状

在这几大主产黄芪区中,内蒙古的种植现状是规模集中,单户种植面积较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主要以农户种植为主,种植方式传统,每户种植面积较小,西部地区以基地种植为主,在过去开展农业种植的基地上进行,每个基地种植面积500亩以上,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甘肃的种植现状是单户种植规模小,相对分散,甘肃黄芪的种植现状与内蒙古类似,主要以农户种植和合作社种植为主,但受限于多山的地形条件,每户或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小于内蒙古地区的;山西黄芪的种植现状是以野生抚育为主,主要分布于恒山山脉及其周边县市,种源为蒙古黄芪,以半野生为主,种植的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黄芪的种植模式

山西恒山山脉地区目前多采用种子直播的方式,属于仿野生抚育的栽培方式。甘肃和内蒙古目前多采用2-3年育苗移栽的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时,内蒙古也曾采用种子直播的方式,但是由于生长周期长,主根较深不易采挖等因素,当地逐渐转变了栽培方式,到20世纪90年代时几乎全部开始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

(三)黄芪的出口情况分析

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黄芪出口涉及35个国家(地区),其中亚洲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地区,2016年黄芪出口至亚洲占出口总额和总量的94%,有12个欧洲国家也进口我国黄芪,但进口总额不到我国出口总额的1%。每年黄芪的出口量在3000t-4500t之间,平均达到3903t。黄芪的出口额呈上涨趋势,2011年出口总额1468万美元,到2016年上涨达至2252美元,增长了53%。黄芪的出口单价也呈上涨趋势,从2011年的3.70美元/公斤到2016年上涨至6.48美元/公斤,上涨了75%,出口至日本的黄芪单价最高,其次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出口至越南的黄芪单价最低。

(四)黄芪的指标成分差异

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其他类,这些成分对人体的某些机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药效作用。为此根据黄芪的药典标准和规格等级标准将黄芪的规格做了等级划分,根据指标总结出黄芪的成分差异性。

总体上看,不同省份之间蒙古黄芪的甲苷含量、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高于膜荚黄芪,但多糖的含量的高低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难以简单比较;不同产地之间山西浑源地区黄芪的上述三项指标均高于甘肃和内蒙古,产地为内蒙古的黄芪中甲苷和毛蕊民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高于甘肃黄芪,但甘肃黄芪的多糖含量高于内蒙古。

(五)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方式获得的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芪成本与收益结果如下:

三、黄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质难分、种源退化

黄芪属种类繁多,属于多态性类群,全世界有11个亚属,2500多种,分布区域广泛,形态变异幅度较大,在科研方面,对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生物学特性方面,对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分类问题各家的观点不尽相同,由于它们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内蒙古和山西种植的黄芪均为蒙古黄芪,甘肃种植的黄芪是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均有。种植过程中种子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种植户和种植企业自行留种,二是从当地的种植户和合作社购买,三是从种子种苗市场上购买。农户在自行留种过程中,种源退化现象严重。

(二)加工滞后、差异明显

黄芪多以中药材和提取物的形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在出口過程中又表现为比例不协调,多出口至亚洲市场,欧美等地的出口额不超过总额的6%,而出口至日本的黄芪与出口至越南的黄芪在质量、价格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评价不一、标准难定

查阅文献发现山西、甘肃、内蒙古三个地区产的黄芪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但三个产区的黄芪确实存在差距,如何评价三个产区黄芪的质量各家学者存在争议。自古以来医学家评价药材质量好坏都是采用道地药材标准,但目前黄芪的道地产区一直存在争议,由于黄芪的道地产区一直处在不断的变迁中,历史上对道地产区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就现在也在定西黄芪和浑源黄芪的道地药材存在争议。现有的规格等级标准更多的是一个从形态、外观等方面考量,没有考虑黄芪活性成分含量,具体黄芪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与其药典规定的活性成分之间的关联性都无定论。

(四)优质缺乏、推广不足

据载,处方中含有黄芪的药品达192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公布的含有黄芪的保健品有88种,虽然含黄芪的商品种类繁多,但是黃芪的产值远小于一些中药大品种。黄芪也存在一等货出口、二等货进医院、三等货进药厂的现象。药厂的投料大多选择比较细、分支多、品相差的黄芪作原料,导致药品的质量不高、疗效不佳的现象出现。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无论是饮片还是中药材都没有形成自已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也没有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

四、对黄芪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建立黄芪野生种源保护区(地)。很多中药材在栽培过程中都存在种源退化问题,而野生种源是保证和增强黄芪质量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应加强黄芪品种的驯化和培育,保证黄芪的品质;因地制宜,合理规化。根据经济性、生态保护、国际贸易、市场需求等多角度考量,合理引导全国黄芪产业的发展,做到定向种植、定点培育;多方借力,创新研发产品。鼓励搞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支持与科研院所、专家、院校以及国外研发能力强的国家合作,开发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建设要以质量标准和发展规划为起点,近年随着小包装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的兴起,一批种植、加工龙头企业也迅速崛起,但应提升品牌意识,及早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

【参考文献】

[1] 蕙诚民.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J].河南农业,2002(8):7.

[2] 王琼,王冯爱.中药材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

[3] 刘亚明,牛燕珍,冯前进,等。三种黄芪质量比较及山西道地黄芪的产业化发展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4):23-24.

[4] 胡明勋,陈安家,郭宝林,等,影响山西恒山野生蒙古黄芪质量环境因素的研究[J].中草药,2012,43(5):984-989.

猜你喜欢
思考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