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文化看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2018-09-03 03:50李姝
神州·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想文化

李姝

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各部各级工作中十分重视选人用人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相应的选用干部政策和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和选用干部存在问题变化,选人用人的标准、条件、制度等都在不断变化改进,使选人用人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精准科学”。对于过去选用人才存在问题不仅是各类成文制度和执行环节的问题,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根源,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选用精准科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在制度执行上落实。加强全体党员和群众在思想上对精准科学的统一认识,拔除传统政治文化糟粕的固化障碍,发挥思想文化上潜移默化的软作用,配合制度机制上的硬性要求,更有利于推动选用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

关键词:精准科学;文化;思想;选人用人

一、中国各阶段选人用人特点

1、民主革命时期选人用人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社会背景和主要矛盾虽然有所不同,但在选人用人上的迫切性是一致的。因战乱环境,物质匮乏,人心道德沦丧,社会成员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国共产党要建立政权并稳固扩大,选人用人的关键在思想,思想关键又在“德”,处于首位的“德”成为当时选人用人的思想原则。

从中央到地方在不断摸索中总结中形成了一套战时的选人用人体制,吸纳万千革命者予以培养,产生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管理人才。但就人才选用的精准性上不够,这是由于战乱极端环境,社会个体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不会有充裕时间去调查研究人选要求、所选范围的狭与宽、与岗位相适应等更为细致化问题,决定和决策的时间极为短暂,临时性和机动性更能适应战时需求。战时选人用人各方面各环节是处在边做边学的探索阶段,在发现总结内在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也有参考前人和历史经验,不断形成自己特色和传统,但战乱环境导致所选人员范围受限,来自群众的参与和反馈并不及时全面。由于基层群众对我们党的了解也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群众在战时的需求是朴素的,对政治形势和战争认知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色彩,只要不欺压不迫害,能满足基本生存和安全即可。更多选人用人的反馈,往往来自所在部队成员和直属领导,反馈评价主要体现在服从性、团结性和战争有效性上,这种信息反馈难免是片面、零散和主观的,因此科学性上也有所欠缺。

由此可见,虽然战时阶段的选用人体制机制呈现自上而下的一元化和相对封闭性,信息公开程度也有限,人事权高度集中,且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在巩固我们党政权和革命胜利果实上,符合战时用人的要求。

2、建国时期选人用人

新中国建设初期,社会基本矛盾和中心任务有了转变,选用人才需要已转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来,因此,选拔任用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目标提出新的高度,在延续“以德为先”的传统上,对“才”有了更细更专的要求。因战争时期高度集中体制与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相互适应,也延续到选人用人体制上,并发挥了高效作用。

新中国建立和发展带来和平发展环境,国家管理要求分工明确细致,选人用人也要求注重才能上的术业专攻,从过去单一革命需求到建设时期各行业才能需求,形成自然过渡。尽管人事管理机构和制度进行调整,确立了分部分级管理制度,在精准科学性上前进了一大步,但人事权仍属于高度集中性,选用人的范围仍较为狭窄,群众参与度小,公开性不够,容易使主观因素干预客观条件,产生“任人唯亲”、“小圈子”和“小團体”等现象,加上国家机构职能部门设置上也存在权责不明和交叉重叠问题,极易产生相互推诿,责任不清,易导致人事腐败产生。

3、改革开放以来选人用人

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计划性和高度集中性的选用人才体制逐渐失去适应性环境,人事制度也相应进行改革,如离退休制度结束职务终身制、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公务员制度建立等,将竞争引入“大锅饭”,选拔人才逐步走向公开,杜绝由少数人选拔少数人,为选用更专更优的人才提供一定程度的制度支持,顺应了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选人用人进入更为民主法治的阶段。

尽管干部制度改革进入法治化阶段,但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冲击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物质文明建设带来的生活水平飞跃,使许多人都以物质和财富累积为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精神文明建设逐渐被忽略,“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贪污受贿、“四风”等腐败现象成为突出问题,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提出,正是对当前选人用人问题提出的新标准和严要求。除了要保留和继承优秀的选用人才思想和传统,还要从思想精神上积极建设。由于人的思想会因客观因素发生主观变化,这种改变是潜在隐性的,前期很发现,只有当行为发生明显变化并产生结果,才会被他人知晓,因此,无论选与被选,用与被用,都需要以思想建设为首位,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监督范围,使精准科学在民主法治上进一步体现和完善。

二、选人用人问题的思想渊源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固化

选人用人在各阶段产生的问题背后,有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封建专制历史时间更为长远,所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更深,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德法兼备的法制思想,也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但其本质是专制集权,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而非人民利益,其“官本位”思想和官僚文化一直贯穿其中。传统文化有较强的排外性,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群众在思想感情上仍习惯以旧式官员标准去评价和接受选人用人产生的问题,既崇拜官员权力带来的利益和保障,又厌恶滥用权力带来的自身利益伤害。领导干部在面对现代政治文化的民主法治时,也很难不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贪污、腐败、用人唯亲等问题的背后都体现着传统官僚文化的糟粕陋习,这不难看出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政治文化发展的固化阻碍。

2、法治执政伦理转型的阻碍

法治强调的是以法为核心、依据和准绳,所有社会个体、组织机构和行为活动等,都必须在法的范围和准则下进行,一律受到规范和制约,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法治的主体是人民。而人治执政伦理突出体现是以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作为处理国家事务的标准,权力无上限,不受制约和监督,这是中国古代到近代以来最为突出的执政伦理特点,尽管其中不乏“法治”思想,但旧有的政治体制和小农经济决定了人治的主导地位。

我们党在选人用人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上,从最初的人事权集中、选人用人制度不系统、民主性不够,到建国后分层分类分级人事管理,再到改革开放后公务员制度建立,执政伦理一直在朝着法治化进行不断发展,希望能将选人用人做到精准科学,但仍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干群关系等问题没能得到彻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现象背后,体现出人治因素对执政法治化的阻碍。人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相当之长,其影响也极为巨大,阻碍着法治的推行和完善。在执行各项选人用人政策和制度过程中,拥有人事权的管理者容易将自己个人喜好、标准、人情因素、利益谋划等掺杂其中,使个人意志的主观因素干扰了依法依规的执行落实,严重有损人民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选人用人的精准科学性自然无法落实到位。

3、干群之间价值观认同的差异

选人用人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社会不断稳定有序健康发展,因此精准科学的标准尤其重要。以往对这一标准的评价和制定往往都集中在拥有人事权的领导干部手中,很多政策、决定和制度体现出顶层设计的特色,具有宏观性和局限性,这一点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尤为突出,因当时的社会环境需要政治性摆在首要位置,一切以民族解放独立为目标,从上到下,齐心并进,干群间对精准科学标准的认知差异性不大,尤其是群众自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强烈,仅仅限于生存或生活要求得到基本满足,即便因选人用人不当产生问题,往往也都不被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群众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强化,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对国家管理各方面要求体现出更加细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群众对国家各领域各部门的管理有了自己的标准和认知,不再一味认为自上而下的决策、规定和制度是绝对的正确,对产生的问题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因此,干群间基于各自需求提出选人用人的标准,反映二者间对选人用人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差异,也是顶层设计和基层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措施

1、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封建专制集权时期,还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上从不缺少“民本”思想的闪光,这是群众思想最朴素的思想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影响深远的历史基础。新中国建立以前出现的“民本”思想,虽然本质上仍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民的地位,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本位意识,也为我们党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形成的群众路线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要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肯定其中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反对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对传统文化糟粕坚决抵制,以批判吸收的态度去继承。如此,富含精准性和科学性的各类选人用人政策、制度和措施能更好的执行落实。

2、积极推进执政伦理法治化转型

与中国千百年人治相比,法治化执政伦理推进更需要加大力度且持久推进转型。虽然依法治国一直不断推行,相应配套的法制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如立案审查制变为立案登记制、法官员额制、巡回法庭等一系列司法改革都能体现法治不断进步完善。但改革必定会触及既往利益,在政策、制度和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习惯以往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的人员肯定占很大比例。上至管理执行者,下至基层群众,对于借“关系”、“利益”、“人情”等主观因素而增加被选机会和岗位平台的现象,并非绝对排斥一边倒,甚至部分人会因没有这些所谓“资源”而苦恼不已。法治化推行的不适应、不理解和不配合,体现出人治與法治两种执行伦理的相互博弈。因此,选人用人除了要在体制机制上完善外,还必须从上到下贯彻推行法治思维,培养法治价值观,上下一致排除人治因素干扰,立场坚定,头脑清晰,一切依法而行,始终坚定不移的以法为标准为依据,才能在主观上保障选人用人体制机制的精准科学性。

3、统一干群间精准科学的思想理念

对于具备选人用人权的公权力机关单位人员,思想上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思想观,明确选人用人的目的,毫不动摇去执行群众路线,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工作的最高衡量标准和价值最求。虽然选人用人在环境上不断走向民主公平,制度上不断完善,进一步解决执行上的困难,但都属于客观因素,选人用人要把精准科学要落实到位且有成效,始终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执行者——“人”。执行过程中,并非有了自上而下的任务或命令就能达到成效,各种问题的产生往往受执行者的思想认同度和价值标准的极大影响,从而形成助力或阻力。在选人用人过程中,若执行者对人民群众思想的认同度和价值标准高度一致,那么会形成助力,执行效果甚至事半功倍;反之,即使政策、制度等外部因素在不断完善,执行者产生的阻力也极大影响着选人用人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群众对选人用人的价值判断是从自身个体利益出发,是零散、微观的,而国家管理顶层设计是抽象、宏观的,二者对精准科学理解的不统一往往阻碍着选人用人各项政策制度的执行落实。因此,选人用人不仅要体现顶层设计的要求,也要体现群众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对于拥有人事权的党员领导干部,除了自身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外,还要自上而下强化各环节执行者的党性修养,不把选人用人作为自己以权谋私和拉帮结派的渠道和方式,不为己私秉承为人民群众负责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范锐平.坚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2)

[2]王会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3)

[3]卜万红.“微腐败”滋生的政治文化根源及治理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17(6)

[4]韩春晖.人治与法治的历史碰撞与时代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

[5]程运麒.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6]席军良.用人导向及其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史栓栓.我国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探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3

[8]彭文龙.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生成与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9]赵耀.政治体制改革视野下的选人用人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10]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1]向达,周莎.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看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工会论坛.2009(1)

[12]柯尊平.选人用人制度的深刻变革——中国特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就和经验.党建研究.2011(7)

猜你喜欢
思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