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立夫
摘要: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关于体育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是早有涉及,随着学生群体人数的增多,体育干预在体育教育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研究在传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结合多门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实践当中把这项理论发展成了独立全面的应用性学科。
关键词:体育干预;大学生;体育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在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群体也明显增加。调查发现,在高校内的大学生群体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水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状况,众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体育教育课程,配备了专业的机械健身设备,相关理论的研究被许多学者选为课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体育干预的各项目都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心理素质。
1 体育干预的应用
在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实用性的进行体育干预的项目有器械健身、徒步、排舞、太极和瑜伽等。大部分项目既适合在体育教学中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单独练习。其中排舞对形体的塑造效果很好,并且舒展形体的同时也开阔学生胸襟,昂扬其精神。在排舞过程中,学生要求保持抬头、挺胸、立腰的姿态,并且身体各部位也有相应要求,比如肩要放平、臀部上体和收缩小腹等。经常的练习能使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更匀称和协调,提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发展。体育舞蹈特别是以集体和队列进行的排舞,通常是男女生合作进行的群体活动形式。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周围同伴优美的舞姿,整齐欢快的氛围和自己身体的规则律动等这些微妙的信息无形中感染到每个人,刺激人体下丘脑,产生脑啡肤,使每个人的身心都处于欢愉和舒展的状态下,缓解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压力。作为一项团体运动,排舞也能陶冶学生情操和改善学生性情,把一个不爱言谈、远离集体的人带动起来,使他的心胸变得豁达,乐于交往,为其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堅固的基础。在进行机械健身项目之前要求我们先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制订适合其自身情况的个性化健身方案。比如身体有冠心病、高血压之类的疾病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可以先做临床检查,确定各项指标在适当范围内。有肢体障碍的学生因为肌张力的问题,不能进行大幅度的动作,故要考虑增强耐力和训练肌肉力量,进行滚动、爬行之类的感统功能训练。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发展其心肺循环能力和控制体重是其主要的训练目标。
2 给大学生带来的效果
2.1 身体健康方面
体育干预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治疗和康复,提高其各身体感官的机能,增强其身体的抗力,激发其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潜能。通过在高校的调查发现,体育干预之后,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指数与之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尤以男生的变化更为明显;学生的肺活量、握力和脉搏跳动等各项身体指标比之前得到较大的改善。另外,对于体重过重的学生来说,其科学控制饮食的水平得以提升。整体来说,体育干预缩小了大学生身心方面与同龄大学生的差距,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2 心理健康方面
(1)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交流。
美国学者罗文认为,朋友不仅能提供给我们良好的机会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且还能帮我们排忧解难,改善情绪。体育干预对于大学生的沟通方式、情绪状态和问题行为等各方面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和改善作用。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相互之间会进行深度的交流,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能更好的体会彼此的意思。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也结成友好的相处关系,在交往中,他们会发现彼此不易被人察觉的长处,并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在平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身体有障碍的人的体育一定不行。在体育干预之初,大学生也持有这样的想法。但在实际训练之后,大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缺陷障碍反而有助于他们在其他项目上更好的发展和展现。在某些体育项目中,大学生表现出的坚持力和体育精神也使他们成为一般同龄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对象。
(3)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通过体育干预,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热情得到激发。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的训练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种乐趣。他们挥洒汗水,用眼神和语言和身边的人沟通交流。不仅是在体育课上全身心的参与,而且在其他的文化课和专业课上,大学生也都表现出了比之前更多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通过各种设施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进行的体育干预改善了他们的身体状况,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所以,在日后的体育教育中,我们要加深相关理论的研究,加大体育干预的力度,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号召,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虹,徐广华.体育教育与运动康复整合干预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身心康复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5,(40):112-113.
[2]梁伟,梁柱平.从有效性角度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体育行为干预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