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入行至今,您拥有超过30年的人像摄影专业经历。您如何理解人像摄影?
经常有人问我,人像摄影是不是指的就是人像工作室、照相馆或者婚纱影楼干的那些活儿,怎么说呢,也是但不完全是。人像摄影的范围其实很广,泛泛地说,以人为主体的拍摄都可以称之为人像摄影。人物题材的作品更是占据了摄影作品的半壁江山,只不过有些是带有新闻色彩、有些带有人文风格而已。
于我而言,现在的日常拍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摄影棚内人像拍摄,二是户外环境人像拍摄,三是舞台剧照拍摄,基本上以人物为拍摄主体。一般来说,摄影棚内的人像拍摄,由于光源的色温与输出相对稳定,所以相机的参数设置也比较固定规范,需要调整的幅度并不大。久而久之,每个摄影者都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偏好设置。摄影棚之外的室内或户外拍摄,由于受环境光、环境色等动态因素的影响,需要设置、调整的各种参数就难有套路和章法可循了,完全有赖于摄影者长期不断的经验积累,方能从容加以应对。相对于前两种拍摄类型,舞台摄影的拍摄方法和形态有比较大的差异,相当于跨界吧。
舞台剧照拍摄,相比其他人像摄影题材有何特别之处?
舞台剧照的拍摄属于舞台攝影,挑战是全方位的。首先,你无法干预舞台上的被摄者以及灯光道具;其次,你几乎无法随心所欲地在剧场内选择拍摄角度。不仅不能随便移动,而且不能在拍摄现场搞出任何动静。你在选择静音拍摄模式的同时,还要为相机添加消除噪音的附件。还有对焦、色温、感光度,等等,这些很随机的因素,对于相机的性能和拍摄者的操控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另外,舞台剧照对于闪光灯的使用也有较高要求。
作为一名在改革开放早期就进入商业摄影领域的摄影师,如今身处全民摄影时代,面对纷繁的新潮事物或理念,您会坚持自己的风格还是会尝试改变?
这几十年,围绕人像摄影的讨论、做法可谓风云变幻,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我其实一度尝试改变,特别是前些年做工作室那会儿,也会按照时下流行的东西、客户需要的东西去进行拍摄,但是我发现很快这股风潮就过去了,就像现在许多迅速走红的“网络爆款”,你根本就跟不上,跟上之后又很快被新的“爆款”所替代。于是,我就想与其那样疲于奔命,尤其人到中年,还不如在吸收新鲜养分的同时,坚持按照自己的个人偏好去做。我觉得个人风格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并越来越依赖于它,也可能是岁数大了就比较“轴”了,但我会在坚持自己风格的前提下,不断去看最新流行的东西。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摄影师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摄影本身。有时候,我们反过头再去看十年、二十年前那些所谓的大片,你会发现已经没法看了。这是为什么?那些表现手法,包括化妆、用光,当年我们曾看得如痴如醉,但是现在却觉得并没那么好。一是当时我们眼界不够,二是真的是时过境迁了。要想跟着潮流走,不能拘泥于摄影,也不必整天追逐流行文化,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看世界主流的东西,尤其是主流影视作品。比如《权利的游戏》,我已将其高清版翻来覆去地看过几十遍,这部美剧由大量的人物对话、特写组成,仔细研究他们的用光,几乎都是经典,几乎每一帧都是值得人像摄影师学习和借鉴的。其次,若想提高人像摄影审美和技巧,应该多看看海外摄影师的用光方法,尤其是日本摄影师,他们在用西方手法表现东方人方面已经很纯熟了。
您如何看待人像摄影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国内不断涌现出优秀的青年人像摄影师,虽然好多名字我叫不出来,但我看过他们的不少作品,平心而论真是拍得非常好。这些年轻人的起点与我们这一辈不一样。我当年开始拍明星的时候,整天只能抱着港台地区、日本的画册学习,看刘德华的肖像怎么拍的,看周润发的肖像怎么拍的。那个年代中国的人像摄影师可以借鉴的东西太少,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起人像摄影就觉得是照相馆、影楼,正是那个年代延续下来的。那时候我也听过影楼的课,但随着改革开放,国门进一步打开,我从酒吧、发廊里看到境外传入的人像摄影作品,这深深影响了我。现在这帮年轻人所处时代不同,他们基本上生下来睁开眼就能看到流行文化。有句话说得很到位:我们“60后”及绝大部分“70后”,都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我们从别地移过来的,水土不服;“80后”尤其是“90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人像摄影的未来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们起点高、眼界高,加上自己个人的努力,然后形成越来越成熟的个人风格,而这些风格将真正左右人像摄影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干了半辈子摄影,我始终认为个人偏好、审美取向,乃至个人风格非常重要。令人欣喜的是,很多青年摄影师已经慢慢在摆脱模仿。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总处于模仿的阶段,国内人像摄影圈也一直没能进入原创阶段,我觉得至少还需要一代人,按照现在这个局面再发展发展。另一方面,不管是原创还是怎么着,作为商业摄影一部分的人像摄影,至少要拍得足够美,要能跟时尚潮流紧密联合,才能对上观众们、粉丝们的胃口。毕竟,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更重要标准就是市场是否认可。
关于人像摄影,您认为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哪些要求?
不妨先从相机厂商的角度来看,设计生产出一台相机所要面对的是庞大的消费人群以及不同类型的拍摄需求。当今即便是高端便携机也功能齐全,性能强大,以应对各路摄影的需求。曝光模式、对焦模式、白平衡选择、曝光补偿……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更不用说基础型号以上的单反和微单以及配套镜头。所以,理论上说主流的相机型号都可以用来拍摄人像。
身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我有很多机会接触不同的摄影器材,但我却不是一名“器材控”。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醉心于各类器材的研究,我更愿意将思考的重心放在画面本身。自从胶片时代开始使用佳能相机至今,EOS 5D系列各个机型都是我近年来的主力机型。长期坚持使用佳能相机和镜头,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偏好和使用习惯让我越发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是EOS 5D Mark Ⅳ“可靠且均衡”的画质与操控表现。当然,佳能EOS系统强大的镜头群也是重要保证,我一直建议影友们要依照自己习惯的焦段,选择一支熟悉趁手的镜头,然后长期拍下去。从这个层面而言,定焦镜头就是上佳的选择,于我个人而言,这些年来就偏爱使用多个焦段的定焦镜头,最近用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镜头拍摄了多个不同场景下的人像作品。
这款最新的35mm定焦镜头是否能够满足您的拍摄要求?
35mm镜头被誉为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标配,它不像24mm镜头那样富有攻击性,也不像50mm镜头那样平和而中庸,很多朋友喜欢用“进可攻,退可守”来描述这个经典的焦段。在我看来,这一焦段同样适用于人像摄影,不论是特写还是需要兼顾环境,35mm镜头都可以灵活胜任。由于镜头的结构和设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镜头的体积和重量相比前一代,都有所增加。尽管如此,镜头的口径与一代维持一致,均为72mm,这意味着各种滤镜依然通用。此外,得益于更多的非球面和特殊镜片的加入,这支新镜在画质、抗炫光和色散控制等各方面相比老款鏡头都有了明显提升,经过实际拍摄,效果确实令人满意。
请结合具体拍摄,谈谈您使用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镜头的感受。
按照以往的经验,大光圈镜头在最大光圈下的光学素质表现往往无法做到完美。多数时候,摄影师为了保证画面基本的分辨率素质,不得不将光圈缩小1到2挡进行拍摄,无形中使得镜头标定的最大光圈形同虚设。不过,在使用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镜头给模特拍摄近距离特写时,画面中心及边缘的分辨率表现均超出我的预期,特别是在大光圈下,相较于老款35mm镜头的表现提升是非常明显的。经过同一场景的多次拍摄,我发现采用了新镜头结构设计的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镜头在f/1.4大光圈到f/16小光圈的锐度表现都很棒,最佳光圈为f/4-f/11之间。在暗光环境下拍摄话剧剧照的时候,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镜头在全开光圈下也能保持较为出色的画质表现,而光圈收到f/4以后整个边缘画质则更加令人满意,焦外过渡柔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