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与革命:黄山、庐山的两种风景
时间:2018.6.21 - 8.18
地点:北京·泰康空间
此次展览由苏文祥策划,陈复礼、黄翔、郎静山、李进、卢施福、童义欣、吴寅伯、吴印咸、袁廉民、张大力的作品参展。展览以泰康空间收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位重要摄影家拍摄的黄山与庐山的代表作品为基础,希望提醒观者留意:处于革命话语中的典型风景摄影与风光摄影的日常表达这两种语境下,摄影与“风景”是怎样发生关系的。
本次展览作为2017年3月“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之后的又一个源于泰康影像收藏的研究项目,以一种新历史主义的方式将诸多视觉材料并置,希望通过它们之间,以及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互文性唤起对观众这些“陈旧”摄影史材料的重新观看与阅读,并激发观众与研究者参与到对它们的检索和新的理解之中。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40年摄影作品展
时间:2018.7.11 - 7.22
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
7月11日,由王瑞策划的王福春摄影作品展《火车上的中国人》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早年毕业于铁路司机学校的王福春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事纪实摄影40年的他沿着时代列车的轨迹,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对象,通过捕捉他们的表情、神态,实现喜怒哀乐的中国式表达,清晰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迹。
2000年前后,王福春从拍摄的万余张底片中,选编出来一部分照片,构成了一部《火车上的中国人》作品集,开始得到国内外的关注,迄今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作品。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王福春曾经拍摄的作品,观众还看到了中国铁路运输进入动车、高铁时代之后,王福春对乘车者的新状态的敏锐捕捉。如果说“衣食住行”是社会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行为,那么王福春的摄影贡献就是以影像记载了特定时代中国人搭火车的“行”之态,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社会的变迁。
伦敦的夜
时间:2018.5.11 - 11.11
地点:英国伦敦·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伦敦的夜”(London Nights)展出了阿尔文·兰登·科伯恩、比尔·布兰特、尼克·图尔平(Nick Turpin)、鲁特·布里斯·卢森博格(Rut Blees Luxemburg)、蒂什·玛莎(Tish Murtha)等60名摄影师拍摄的超过200件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包含了肖像、纪实摄影、概念摄影,一些电影亦被收录进了此次展览。
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身处伦敦都市的人们在日落后的工作、休息与娱乐的情形,从社会学、历史学和艺术的角度呈现了19世纪晚期至今伦敦夜晚的多样景致。
我在互聯网上长大
时间:2018.6.23 - 10.14
地点: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我在互联网上长大”(I Was Raised on the Internet)以“千禧一代”同互联网发展之间的交集作为切入点,通过活跃在这一议题上的艺术家超过100件的作品,向观众们呈现了这些活跃的艺术创作者与互联网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由网络文化延伸出的相关且紧迫的议题的探讨。展品包括装置、录像、直播、VR互动装置,以及受到互联网启发而创作的、建立在摄影、绘画、雕塑等相对传统媒介基础上的作品。展览在面向公众开放的同时,也开放了线上展览部分。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看着我”(Look at Me)、“触摸我”(Touch Me)、“控制我”(Control Me)、“和我玩”(Play with Me)以及“出卖我”(Sell Me Out)。这些主题点出了此次展览对于“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的关注:自恋,自我为中心以及身份的构建,对自我的经营、分享及消费,个体如此这般的存在状态证明了从“我”的角度进行策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多元、认同、她
时间:2018.5.23 - 9.2
地点: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
“多元、认同、她”(Multiply, Identify, Her)展出了一系列女性艺术家1990年代至今创作的摄影、视频及电影等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格塔·布拉蒂斯库(Geta Br·tescu)、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兹(Christina Fernandez)、巴巴拉·汉默(Barbara Hammer)、罗尼·霍恩(Roni Horn)、吉娜·奥斯特洛赫(Gina Osterloh)、桑德拉·佩里(Sondra Perry)、斯蒂芬妮·丁金斯(Stephanie Dinkins)、洛娜·辛普森(Lorna Simpson)、迈克琳·托马斯(Mickalene Thomas)、瓦格西·穆图(Wangechi Mutu)等。她们或借助计算机模拟和数字技术,制作或者“克隆”出重复、变形的自我,或是将既有肖像的不同部分进行重组与拼接,创作出新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的议题涵盖个人身份的多重性、女性主义艺术、人工智能、未来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