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玮 蒋 堃 张 燕
(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天津 300070)
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婴幼儿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在家中[2]。既往研究表明90%的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3]。但由于婴幼儿思维不成熟,对意外伤害意识淡薄[4],因此婴幼儿家长对预防意外伤害的认识和防护行为对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天津城区婴幼儿家庭对家庭意外伤害防护的认知及行为现状,为制定针对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防护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1.1 对象 2016年6-11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从天津市和平区、南开区抽取250个婴幼儿家庭。纳入标准:天津市居民,知情同意自愿参加,0~3岁孩子的父母及(外)祖父母,婴幼儿身心健康。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有阅读障碍、理解困难的孩童看护人。
最终完成对200个家庭的调查,其中婴幼儿平均年龄(2.23±0.74)岁,167 名(83.5%)为独生子女,男孩 98名(49%);孩子父母 139 名(84.5%)、(外)祖父(母)61 名(15.5%);看护人学历在大专及以上 145名(72.5%),主干家庭107例(53.5%),核心家庭82例(41%)。
1.2 指标与工具 一般资料:包括看护人性别、年龄、学历、家庭结构;孩子的年龄、性别等。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现状:参考文献,自编而成,包括最近1年发生过家庭意外伤害、伤害类型及具体的原因、地点、事发时看护人员等。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防护认知及行为现状:参考既往文献自编而成,涉及窒息伤、烫烧伤、跌落伤、切割伤、触电伤、宠物伤害、中毒7项意外伤害的家庭防护认知及防护行为现状,共53个条目。
表1 婴幼儿曾在家庭中发生意外伤害现状(%)
1.3 资料收集 于每周周一、周二、周五在南开、和平社区医院、儿童保健站、幼儿园开展调查,由研究人员采用自填式匿名现场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对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防护认知及行为现状等条目采用率、百分比进行描述。
2.1 近1年婴幼儿曾在家庭中发生意外伤害现状 200例家庭,137例(68.5%)家庭近1年内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意外伤害,在意外伤害发生时,103例(75.2%)看护人为孩子父母,其中42例(30.7%)发生过跌落伤,34例(24.8%)发生过切割伤,平均年龄在2岁左右,详见表1。各种意外伤害发生原因见表2。
2.2 婴幼儿家庭对意外伤害的认知 88例 (44%)家庭认为家庭意外伤害是突发件事,根本无法预防的;190(95.0)家庭认识到婴幼儿与电扇、车轮等和刀具等易伤的厨具接触危险,但是91(45.5))家庭认识不到婴幼儿拿笔、尺、筷子等易伤的物品玩有受伤的危险;82(41.0)家庭意识不到玩具也会对婴幼儿造成窒息;112(56.0)家庭不认为对宠物需做防护措施以防对婴幼儿造成宠物伤害。详见表3。
2.3 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的防护行为现状 193例(96.5%)看护人经常对婴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在跌落伤方面,88(38.5)未对家中对棱角、桌椅等棱角地方做防护措施,避免婴幼儿磕碰;在窒息伤方面,73(36.5)未能定期检查婴幼儿的玩具有无破损、松动、小物件散落;宠物伤害防护中,156(78.0)未对宠物进行约束以防婴幼儿受伤害;在出行安全方面仅有72例(36%)为儿童安装车内安全座椅。详见表4。
表2 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表3 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的主要预防认知[n=200,n(%)]
3.1 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分析 200例婴幼儿中,137例(68.5%)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意外伤害,既往研究表明1~4岁年龄为小儿意外伤害的高峰阶段[5],本研究中所调研的婴幼儿年龄 (2.20±0.74)岁正处于于此范围内,因此3岁内是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高发年龄阶段。家庭意外伤害类型中,以跌落伤(30.7%)、切割伤(24.8%)占前2位,与陈小丽[6]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次调研发现在曾发生过家庭意外伤害的婴幼儿中有 91(66.4%)名男童,与戴可蓉[7,8]等在既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幼儿时期孩童生理心理发展迅速,而男孩较女孩的胆量大,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也更广,因此导致男性幼儿家庭意外伤害出现更多。
在137例意外伤害发生时103(75.2%)名当事时看护人为孩子父母,34(24.8%)名为孩子(外)祖父(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中老人隔代看护现象越发普遍,而年轻人则更加注重自我事业、交友、兴趣等方面的发展,此数据可能说明老人对孩童的关注较年轻父母更多,出于传统保护观念,对意外伤害的防护意识更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轻一代父母亲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宣教,培养其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分析意外伤害发生原因可以看出,上下楼梯、台阶摔倒,平地摔伤,剪刀及铅笔刀造成切割伤,误食小玩具零件及有核水果造成窒息,徒手摸电源造成触电等成为主要原因。上述情况多为家庭中日常常见情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日常生活中仍存在潜在的危险,应从家庭日常生活每个角度,从细节出发,将家庭生活中威胁婴幼儿安全的危险因素尽可能彻底排除。
续表
表4 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主要防护行为现状[n=200,n(%)]
3.2 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防护认知与防护行为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44.5%看护人认为婴幼儿意外伤害事件是无法预防的,说明婴幼儿家庭对意外伤害的防护认知上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张跃娟等[13]的调查显示,新生儿家长对婴幼儿意外伤害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并不高。林玉萍等[14]认为:家长对婴幼儿意外伤害防范知识的需求虽较高,但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在我们关注家庭意外伤害知识宣传的同时,应注重使看护人正确理解家庭意外伤害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多方面途径加大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的防护知识普及。
意外伤害防护认知方面,仍有45.5%的家庭认识不到婴幼儿拿笔、尺、筷子等易伤的物品玩有受伤的危险;41.0%的家庭意识不到玩具也会对婴幼儿造成窒息;行为方面,38.5%的家庭未对家中对棱角、桌椅等棱角地方做防护措施,避免婴幼儿磕碰,36.5%的家庭未能定期检查婴幼儿的玩具有无破损、松动、小物件散落预防窒息。反映出婴幼儿家庭在意外伤害防护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存在不足,主要是表现为细节方面,如孩子玩具的检查等。今后的宣传教育应当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着手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在宠物饲养方面,仅38%的看护人认为会为了婴幼儿安全对宠物做一些防护措施;行为方面仅22%的家庭会对宠物进行约束以防婴幼儿伤害。王虹等[11]宠物咬伤已经成为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宠物咬伤不但对婴幼儿造成了伤害,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多的家庭饲养宠物,从调查数据看,更多的看护人只考虑到家庭饲养宠物积极的一面,而忽略宠物可能对家庭婴幼儿带来的意外伤害,如抓伤、咬伤、细菌感染等。随着宠物饲养的日渐增多,但对于宠物咬伤的防护现状并不完善[12]。
本次调查显示高达89.5%人认为车内安装儿童座椅是有必要的,但在防护现状中仅36%安装了儿童安全座椅。文献表明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意外伤亡第二大原因[9]。儿童安全座椅十分有效,若正确的安装和使用,可以减少0~4岁儿童69%入院治疗的机会,使婴儿死亡危险下降70%[10]。这一高意识低实践的现状可能与人们对于安全座椅的理解并不深入、安装安全座椅的成本较高及安全座椅并未全面普及等方面有关。
4.1 基于本土文化构建儿童安全教育系统,提升教育覆盖面 我国婴幼儿家庭看护人安全认识及行为不到位,而安全教育相对缺乏,大部分家长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远低于对早期智力开发,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与意外防范知识[7,15]。一方面应当制定保护儿童安全的政策法规,为儿童安全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根据看护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形成适用于本土的婴幼儿家庭安全教育模式,拓展安全教育覆盖面,加强看护人安全教育,提高看护人安全知识,形成预防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的安全行为习惯。
4.2 现代媒体与传统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儿童安全教育多元化 目前教育干预是意外伤害综合干预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一种干预方式[16]。研究证明儿童意外伤害教育干预有效、可行、可控[17]。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等现代化多媒体在多领域广泛应用,探索现代媒体与传统健康教育相结合既有针对看护人又有针对婴幼儿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实现儿童安全教育多元化,全方位、多途径针对我国婴幼儿家庭开展干预,更加有效的控制和降低婴幼儿意外伤害的发生。
4.3 充分发挥社区在我国婴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依托社区开展儿童意外伤害安全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在社区的安全教育,可以大范围、多角度、长时间的提升社区、家庭对儿童安全的关注度,有效的提高家长的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意识,促进儿童安全[18,19]。依托社区为中心,健全社区工作管理体系,拓宽社区医院服务功能与服务范围,以社区医院为基点向社区、家庭辐射,根据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构建安全学堂等,充分发挥社区在婴幼儿家居安全教育中作用。
总体来看,调查的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发生较为普遍,而看护人对于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防护的认知有待提高。需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尝试依托社区医院向社区、家庭进行婴幼儿安全教育,提高看护人对婴幼儿家庭意外伤害的认知及防护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