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福
在爽爽的贵阳、绿绿的贵阳,矗立着一座现代化军工企业——中国航发红林。2016年10月26日,红林创建50周年。
时光流逝,50年匆匆而过。50年前,一批热血儿女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告别大城市,来到“开门见山、出门是山、山里有山、山外有山、山高谷深、群峰峭拔偏僻、艰苦红林穿洞”的大山里扎寨安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企业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他们还常常聚在一起叙说那段骄傲的人生,为自己建设“三线”的经历无怨无悔。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三线”搬迁的部署和安排,1990年,红林由黔西老厂搬迁到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新厂。经过几十年“军民结合”创业奋斗,书写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业绩。
在动乱年代,有些国防企业被迫停产。红林人力排众难,一颗红心献身国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红林人经过1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终于在贵州高原的穿洞里,成功研制出某型发动机“心脏”——燃油泵,结束了贵州不能生产航空产品的历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84年底,红林已成长为二代歼击机涡喷发动机、加力控制系统的唯一供应商;在此期间,民品生产也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并在此前的7年时间里,每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显著提高,成本不断下降,经济效益也逐年提升。
20世纪90年代初,红林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要调整的号召,举“家”整体从黔西搬迁到贵阳,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之路。出山之初,红林尤如“下山猛虎”,从1991年到1993年间,三年迈出三大步,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比在黔西山沟里翻了好几番。
在随后二十几年里,企业再次经历了举步维艰的时期。纠正打破单一生产军品格局、民品有了长足发展时,却由于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红林由多年的省、部级利税大户变成了亏损大户。
但红林人没有气馁,而是找准问题,痛下力气解决。经过三年多“卧薪尝胆”的努力拼搏,发扬敢想、敢闯、敢试、敢干、敢于亮剑的精神,一举摆脱了亏损,并于1999年彻底实现扭亏为盈。红林也逐渐由研制单一燃油控制系统附件发展到研制滑油系统、空气系统、叶片调节系统、柴油系统附件,从机械液压产品发展到全权限控制产品,从二代机产品发展到三代机、四代机产品。
经过50年的文化沉淀,红林形成了以“五心”文化体系塑魂,“五四三”思想工作法耕心的特色文化,并开出了“全国文明单位”这朵瑰丽之花。“五心”文化、“五四三”思想工作法、“五争五讲”等党建体系建设共鸣,奏响了红林发展主旋律。红林上下达成一致,积极践行这些体现红林特色“软实力”的好做法,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有力地助推了企业生产发展、促进了企业和谐,是红林发展中的重要文化、思想、组织保障。
终身难忘的50年红林史诗,50年的风风雨雨、50年的酸甜苦辣、50年的创业艰辛、50年的辉煌成就……这一切,都凝聚着红林人的聪明与才智。这其中,有我们亲手创造的动人篇章、激情飞扬的50年红林变奏曲,有我们亲手奏出的和谐音符。为了实现强企梦,我们拼命苦干与实干;我们不想受制于人,于是苦学专业技术,废寝忘食地苦练高招绝技,从破解生产技术难题到自主创新,创造“中国制造”到向“中国智造”发展,我们始终牢记第一代创业者“牢记使命齐心报国”誓言,努力拼搏。通过实干、苦干与巧干,我们的产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受到用户青睐,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红林员工正在坚实地行走在由“发展军工”向“世界工厂”转变的路上。
红林人不会忘记,公元2002年11月28日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航空加力供油泵一直是各航空发达国家的研制难题,首台喷口加力调节器研制成功。红林人群策群力,仅用十七个月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研制任务。这不仅标志着红林圆满完成某新品型号任务和重点型号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是对红林公司方方面面综合实力的一次大检阅。
2008年3月31日,红林公司某八型产品集结下线,这八型产品技术性能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度之大前所未见。这是一场角逐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亮剑争锋的战役。红林艰辛鏖战8个月,就收获了八型产品的集结下线,这是自我挑战、团结拼搏的胜利,更是集体智慧的硕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走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新征途上,红林公司更加感到任重道远,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需要拼搏、拼搏再拼搏。面对未来,红林将一如既往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专注动力控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苦练内功,加速实现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长远发展、良好发展,为贵州工业强省打好坚实基础。(中国航发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