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底层青年的奋斗之路是否越走越窄

2018-09-02 13:16席新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出路

内容摘要:在现当代文学的艺术长廊里,不乏底层青年奋斗者的身影。从80年代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到新世纪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的涂自强,作家们从未放弃对底层青年出路问题的关注。涂自强作为新世纪以来底层青年形象的代表,他自强不息却最终换来的是一场“徒自强”式的悲剧。通过分析这一引人深思的现象,不仅表现了方方对个人奋斗价值的质疑,而且透露着方方力图在穷途之中寻找出路,在绝望之中反抗绝望的书写心理,更折射出当代失衡、断裂的社会病相。

关键词:底层青年 个人悲伤 社会失衡 出路

方方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用质朴真实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出身于贫困的农村却自强不息,渴望通过考学改变人生命运却最终被城市吞没的悲剧人物涂自强。方方这一作品在底层写作中虽然算不上出类拔萃,但她直击社会现实问题,勇敢地对当代底层知识青年出路难寻问题提出批判,反映了90年代以后社会转型期底层青年改变命运的艰难,展现了新世纪以来在失衡、断裂的社会空间中以涂自强为代表的底层知识青年的性格、心理变化和生存状态,这一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和重新认识。

根据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所描述:底层指“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的人群。”[1]可见,底层是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占有上最弱势的群体的称呼。出身于农村的涂自强属于底层,他通过个人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企图通过读书改变命運,在城市中拼尽全力却终归失败。

一.“个人奋斗论”的失落

对于底层青年来说,他们在财富、权势和文化上天然处于劣势,但这个不能选择的出身也并非一无是处,由于过早过多地目睹了父辈的苦难和心酸,反而更有可能刺激其向上攀登的欲望。涂自强是个没有背景的孩子,但他努力学习作为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被乡亲和父母寄予厚望——“你一脚跨出村,将来今后就是国家的人才。”[2]但本该兴奋的涂自强却心神黯淡,因为女朋友采药落榜了。离别时采药交给他一封信:“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脚走的/不同的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从此我们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3]这首诗后来也成了涂自强面对不幸时自我安慰的良药。落榜的采药注定要和涂自强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面对爱情的失意,他们没有过多的抗争,而选择了隐忍。但分手带来的痛苦很快便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抵消,涂自强对进城读书满怀期待。

为节省路费,涂自强决定步行去武汉报道。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种愉快的体验给了初入社会的涂自强充足信心。他拼命学习的劲头感动了老师,作出只要分数过线就招收他为研究生的承诺。但不幸再次降临,村里因要修路,村长畏强凌弱平了他家祖坟,父亲被活活气死,离家三年的涂自强首次回家见到却是父亲冰冷的尸体,几近崩溃的他错过了此生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考研。希望渐行渐远的涂自强依然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努力奋斗,最终患上肺癌。病魔击碎了他试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梦想,他把母亲安顿在寺庙后,一个人静静地离去。他看起来总是与生活和解,生活却从未给过他喘息的机会,直至将他置于死地。在这种布满了压抑的灰色阴影笼罩下,隐藏着方方认为“个人奋斗论”失效的情绪。

难道就像文中赵同学说的那样:“现在的社会,没有人际关系,个人奋斗到死,也没什么用”[4]么?那些像涂自强一样从普通人家尤其农村出来打拼的大学生,他们要改变命运何等艰难,甚至倾其一生也敲不开那扇紧闭的通往中上层社会的大门。面对融不进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他们在社会上空有学历和一腔热情却无路可走。与此同时,各种“二代”们却可以凭借上辈积攒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实力轻而易举地过上体面生活。在当代,“读书无用论”正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当个人努力的价值被削弱,靠关系拼财富成为风尚,底层青年的路越走越窄甚至无路可走,这难道只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吗?

正如方方所说的:“一个良好社会,是让任何普通人甚至略有弱智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靠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而不是只有极端刻苦的人、或极有天赋的人以及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如此;最坏的社会则是,再怎么靠个人奋斗也没有出路,反之只要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帮助或是不择手段,无须奋斗,便可得到他想要的一切。”[5]在这里,方方针砭时弊,在认同“个人奋斗论”失效的背后,是对社会现实辛辣地讽刺和毫不留情地揭露。

二.越走越窄的底层奋斗之路

涂自强是当代千千万万个渴望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乡村读书青年的缩影,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逻辑已不合时宜,他们一边奋斗着,一边迷惘着,拼尽全力反抗绝望。涂自强生活在新世纪以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阶层基本固化,底层青年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上层社会。“阶层固化”也催生了城市里的“新穷人”:“他们同样是全球化条件下的新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过程的产物,但与一般农民工群体不同,他们是一个内需不足的消费社会的受害者。他们通常接受过高等教育,就职于不同行业,聚居于都市边缘,其经济能力与蓝领工人相差无几,其收人不能满足其被消费文化激发起来的消费需求。”[6]一方面是社会的加速发展,另一面是“新穷人”的不断增多,现代社会深陷发展的悖论之中。涂自强就是这样的“新穷人”,他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努力奋斗却依然生活在底层,贫苦的命运实质并未改变。如果任由这种深层的绝望感蔓延,势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一)不堪一击的原生家庭。对于涂自强的命运,方方感慨道:“他是一个温和而又努力的人,目标很清晰,只是想在一个城市待下来。他的命运不仅仅是社会不公平问题,是很多社会问题的综合,比如城乡差距、失孤老人无助等等,这些大问题看起来像灰尘,但到了一个人那里就成了一座山,他再坚强也无法抵御。”[7]涂自强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小农之家,作为家中唯一的希望,他不仅要背负起在城市成家立业的重任,还要照顾没有养老保障的父母。毕业后在城市立足和照顾母亲的压力使他喘不过气,日积月累的劳累最终超出了身体的极限,他患上了肺癌。就如他在走投无路时,发出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我有原罪?”[8]的拷问,原生家庭的物质贫困让已经精神脱贫的他在城市中步履维艰。

涂自强的悲伤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他的失败显现了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的积弊,城乡贫富悬殊,出身农村的他在融入城市之时不堪重负。出身无法选择,但一个健康进步的社会,需要给青年提供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该让生活重担使他们压垮。

(二)失衡断裂的社会结构。社会学家孙立平指出:“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资源扩散的年代,而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则呈资源重新积聚的趋势。”“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不断形成了一种断裂的社会,而且形成了一种断裂社会的再生产机制。这个机制在不断维持和强化这个断裂社会。”[9]在这个贫富分化逐渐被合法化的社会中,断裂的社会结构将会带来一系列不稳定的社会问题。资本和权力高度集中使穷人恒穷,富人恒富。更令人痛心的是,集体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秩序不再嗤之以鼻,而是形成了心理上的无意识接受。方方在现实中感受到了这种,就如涂自强看到同学们出国后获得了体面工作,他沒有感慨命运的不公,而是从未指望这世上有一个公平的社会。

像涂自强这样的贫困大学毕业生没有过硬的技能在现代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似乎越来越难实现。但底层青年们更多地还是像涂自强那样对自己提出“努力”、“坚强”等要求,最终甚至献出生命。而一个健康合理的社会,不应让青年人为生存而绝望,而是更多地给予他们不惮于前驱的勇气。

三.直击现实后的无奈和隐忧

方方将直面现实的热情感性和观照现实的冷峻理智交织在一起。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底层青年一路跌跌撞撞却走向绝望,这种无力和绝望浸染无孔不入,透露出作者观照人生时产生的悲凉和无奈。方方在小说末尾一句有力的发问把涂自强的悲伤深化到整个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试图从社会层面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但作者显然也意识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无力。文中有一处细节:涂自强在去书城装空调时,看到十几个谈吐优雅的女人在做读书活动,面对一位女士慷慨激昂地批判当今青年读书少,没理想,满身铜臭没有一点知识气息,涂自强只能自惭形秽。但他深知,尽管自己努力奋斗,理想对他而言可能只是黑暗中那点朦胧的光芒罢了。那些优雅女士的空谈并没有触到大学生贫困的实质,他们并非没有伟大而坚定的理想,也不是知识匮乏,只是当残酷现实将温馨的梦想撕碎,他们连维持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时,理想于他们而言可能就如橱窗里精美的奢侈品,只能成为成功人士口中的谈资。这里,方方大胆运笔,用一个充满人性善的底层青年的毁灭,既否定了“个人奋斗论”的价值,又否定了一些知识分子只会空谈的作用,显示了作者强烈的时代介入精神和对社会的良心和担当意识,同时也饱含深沉的悲凉感。方方站在知识分子的平民立场上观照城乡裂缝中的当代知识青年,试图在穷途之中寻找出路,在绝望之中反抗绝望,给底层青年人一些关怀和慰藉,虽然,这对于沉重的现实来说可能只是星星之火,但不可否认在加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之中,这些温度的价值和意义。

注 释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07-25(4):第2、9页.

[2][3][4][8]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05:第170、9、30、70、112页.

[5]方方.长江商报对方方的访谈[N].长江商报,2013-04-12.

[6]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阶级政治的衰落、再形成与新穷人的尊严政治[J].开放时代,2014-11-10.第53-54页.

[7]方方.讲述“涂自强”式的悲伤[N].京华时报,2013-08-20.

[9]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第3、26页.

(作者介绍:席新蕾,郑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出路
电子书包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论字幕组侵权及其发展方向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