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220)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置管术是指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从患者手臂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达到靠近其心脏大静脉的一种手术。临床上对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化疗前常对其施行PICC置管术,以免化疗药物直接接触其外周静脉,利用大静脉内的血液流动对化疗药物进行稀释,从而减少化疗药物对其血管的刺激[1]。进行PICC置管术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现已被临床上广为应用。研究发现,对进行PICC置管术患者的导管实施固定的方法若不恰当,可使其导管出现滑脱、断裂等情况。目前,临床上常用“S”型固定法对进行PICC置管术患者的导管实施固定[2]。为了进一步探讨用“S”型固定法对进行PICC置管术患者的导管实施固定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进行PICC置管术的88例恶性肿瘤患者。这些患者均不存在意识障碍及沟通障碍。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并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根据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4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龄为31~77岁,平均年龄为(55.9±7.2)岁;其中,有乳腺癌患者24例,有肺癌患者11例,有食管癌患者9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龄为30~78岁,平均年龄为(56.2±6.7)岁;其中,有乳腺癌患者22例,有肺癌患者12例,有食管癌患者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进行PICC置管术后,护理人员对这些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为对照组患者使用“C”型固定法固定导管。对该组患者的导管进行固定的方法是:护理人员将延长管顺着患者的前臂向下略微弯曲,对其延长管进行“C”型交叉固定。在肝素帽下垫上一块纱布,使用无菌透明胶布对肝素帽下的纱布进行固定。固定操作完成后,护理人员定时检查患者导管的固定情况(见图1)。为观察组患者使用“S”型固定法固定导管。对该组患者的导管进行固定的方法是: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延长管向上沿其手臂呈“S”型摆放。用透明敷贴对延长管进行固定,使透明敷贴的上缘与连接翼对齐。将延长管向下弯曲,用透明胶带对延长管进行固定。确保患者导管的末端、穿刺点、连接器与其上臂的纵轴平行。最后,将输液的接头固定妥善。指导患者弯曲手臂,以观察对其导管进行固定的效果(见图2)。
图1 使用“C”型固定法固定的导管
图2 使用“S”型固定法固定的导管
统计两组患者导管滑脱、断裂及导管固定部位不舒适的发生情况。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滑脱、断裂及导管固定部位不舒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的导管进行固定效果的比较[n(%)]
目前,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前,临床上常对其进行PICC置管术。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术,可有效地避免对其外周静脉进行反复的穿刺,进而保护其穿刺血管,减轻其痛苦。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期间,对其导管进行固定的方法若不当,易使其导管出现滑脱、断裂等情况,从而可影响其置管的效果。“S”型固定法和“C”型固定法都是临床上对进行PICC置管术患者的导管实施固定的常用方法。与“C”型固定法相比,“S”型固定法具有以下四点优势:1)将延长管的一部分与患者前臂的纵轴保持平行,可有效地减少其在活动穿刺侧上肢时对导管造成的牵拉力,进而可防止其导管出现断裂、滑脱等情况。2)不易使延长管出现打折的情况,可有效地减少导管与患者皮肤之间的摩擦力[3]。3)在固定导管时使用的胶布较少,患者导管固定部位的舒适度较高。4)对患者穿刺侧上肢活动的限制较少,可有效地避免其穿刺侧上肢的静脉内形成血栓[4]。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S”型固定法对进行PICC置管术患者的导管实施固定的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