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斌
中国宏观政策的宽松尚未促成信用和需求扩张,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在债务约束下的流动性难以根本改观,利率债和中短久期高等级信用债短期内调整反而是波段做多的机会。
借鉴桥水公司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升降的宏观基本面分析框架,再加上货币流动性和政策利率水平,上述因素足以构建适合中国市场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
在此框架下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环境、政策选择与金融市场,进而制定资产配置策略及寻找投资方向,笔者认为需要回答四个问题:第一,经济是否已经转好;第二,通胀风险是否正在上升;第三,货币的宽松能否继续;第四,反映市场风险偏好的信用利差是否会进一步上升,或者股票的风险能否充分释放。
如果单看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表现,笔者也很难否认“宏观其实是挺好的”。但如果深入微观领域,上半年的经济确实面临不少挑战。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半年要把“六稳”贯彻落实到行业各项工作当中,相信也是在充分调研微观领域的基础上做出的前瞻性决策。从利率市场表现来看,在经济数据还没有特别差的时候,10年期国开债就已经从年初的5.1%降至最低时的4.1%,下行了100BP,说明债券市场领先于经济基本面。但根据历史情况分析,一波完整的利率债行情一般下行140-150BP左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影响201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两个变量——贸易战和去杠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三季度一定会继续体现出来。三季度经济增长应该是正式进入了衰退期。
為何有这种判断呢?首先看中美贸易战,理论上这是一个外部变量。8月23日,美国对中国加税的第一回合500亿美元才正式生效,但此后还有2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这两个回合的博弈和兑现才会到达高潮。换言之,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没有真正开始,但对心理上的影响,让债券的收益率下行了40-50BP,心理冲击也是领先于实际经济冲击的。
对于全球经济,经合组织领先指标已进入衰退阶段,而前几次发生这种衰退是在2014-2015年石油危机、2011-2012年欧债危机、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而言,这是一个负面的趋势性信号。
目前,全球唯一比较好的主要经济体是美国。美国经济数据很不错,主要原因是特朗普减税以及全球资本回流的结果。然而,这两个因素到2019年的上半年都可能会逆转,届时美国也会面临衰退风险。此背景下,叠加贸易战的不可控因素,中国的外需或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冲击,这也是前述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稳中有变”,其中的“变”就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的变化。2016-2017年全球经济是同步复苏的,而2018-2019年全球经济复苏分化,然后可能要过渡到下一个同步衰退的阶段。现在就是复苏分化的中间阶段,所以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未真正体现。
如果现阶段中国向美国妥协,实际上是换不来想要的东西的。现在美国在顺风期,股票市场涨势如虹,金融机构比较健康,经济结构不错,特朗普暂时也没有体会到与中国打贸易战的疼痛,而中国政府也不会轻易妥协,因此,特朗普就更不会轻易收手。所以在9月5日-9月15日,第二轮2000亿美元加税的风险实际上是在上升的。当然也有可能双方妥协,但可能性偏小。
如果说真的打下去,对于中国的出口的部门、就业和金融资产等,压力将会非常大。与此同时,汇率也会面临较大压力,进而向股市传导。如果汇率跌得过快,甚至也会给债券市场带来流动性压力。
当然,如果贸易战继续打下去,美国的股票市场也会受到影响,因为美股公司有很多利润来自于中国,比如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苹果公司及一些芯片企业。在9-10月,尤其是9月上旬,贸易战将迎来重要的窗口期。
债券投资者往往会对经济基本面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如果这一轮正式爆发,对债市而言反而总体是一个有利的环境,但股票市场可能会迎来最后一跌。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A股先跌下来,对美股应该也会有较大影响。据笔者观察,最近海外市场对美股后市的看法也普遍偏向悲观。一旦美股暴跌,港股首先受到冲击,A股后市倒可能会相对好一些。因为美股开跌会拖累美元指数,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就会缓和,对国内流动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债券也会受益。
再看国内之“变”──去杠杆。去杠杆对上半年经济已有明显影响,比如债券的违约风险在上升。包括城投在内的信用债收益率从过去的4%-5%上升到7%-8%,却依然乏人问津。金融系统风险在明显上升,整个市场的信用风险偏好在急剧地下降,部分依赖于融资现金流的民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总需求的扩张也面临很大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即使第三季度的融资需求能够企稳回升,但是从融资数据好转到经济好转,通常有3-6个月的滞后,所以,最乐观的情景也就是融资政策和条件改变了,也要等到第四季度才会看到经济数据的好转,而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信贷数据的明显恢复。
这次政治局会议,我们更要看到是“两个坚决”——即“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还有“五个坚定”,其中一个坚定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部门很难恢复到过去大干快上的格局。
另据媒体报道,8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已经传达至各个地方政府。在这种背景下,对地方政府来说,根本没有动力去借更多的债、上更多的项目,反而还需要变卖资产还债。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对自己的下属平台也会管控和划分得很严,一些小平台的违约风险没有根本性缓和。另外,按《预算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唯一的合法举债渠道,但仅靠发债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地方政府的根本性问题。
笔者不认为债券市场基本面已经逆转。过去20年,10年期国债平均的位置大概在3.5%-3.6%之间。如果说经济实际增速将下一台阶到6%-6.5%,那么理论上来说,10年期的国债波动区间也会随着经济回落逐步下行到3%-3.5%这个区间。当前国债利率还在3.6%的位置,国债期货因为贴水甚至达到3.8%的位置,笔者据此认为长期国债仍有很好的配置价值。
总体来说,通胀数据温和,但最近滞胀的预期却在市场蔓延。
一方面,涉及供给侧改革的大宗商品,比如钢铁煤炭,因为环保的压力以及行政的干预,库存并不高,价格处于高位。市场对原油价格也担心会不会从现在的75美元涨到100美元。从食品上来看,最近的农产品价格也在上涨。这反映出市场对通胀似乎有一定的担忧。
另一方面,此前人民币兑美元已经从6点多贬值到7,油价已经从50美元涨到75美元,确实是会产生输入性的通胀。在货币贬值的初期,或者说贸易战的初期,对债券市场而言,是有一点不利的因素。
滞胀是经济的癌症,此时股票市场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滞胀期间债券收益率曲线首先一定是平的,短端上得比长端更多一点。8月中上旬,债券市场就反映了这种滞胀的预期,是一个典型的熊平的格局。
贸易战如果真的打下去,意味着中国的出口部门所带来的大量就业将变成大量失业,工人的工资、支出都会下降。对美国而言,贸易战打下去通胀反而会上升,因为美国本土或海外替代的生产成本比中国的生产成本高很多。
中国通胀最终还是取决于内需,取决于国内货币和信贷的关系。考虑这些基本面,其实中国长期来看通缩的风险要更大一些。短期货币快速贬值会带来一些输入性通胀压力,当然这种输入性的通胀的压力约束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从利差的角度看也给债券市场带来调整压力。不过,在基本面支持下,这种调整压力提供了再一次进场做多赚差价的机会。而且,据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公告,8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已经陆续主动调整了“逆周期系数”,以控制汇率顺周期贬值压力。
试想,如果10年期国债现在是3.2%的位置,那交易户或是成本较高的配置户就没有多少盈利空间了。但如果现在10年期国债在3.7%-3.8%,笔者认为上行到4.0%也是极限了,但是向下可以下行到3.2%,这就是风险收益比合算的交易。
全球流动性趋紧,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新一轮全球流动性紧缩冲击。
笔者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美联储、英格兰央行、日本央行,它们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最高峰是在2018年1月,恰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放松起点也是在2018年1月,在这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是6.3左右见顶。在国内外货币政策一松一紧的这种背离上,人民币汇率理论上来说自然有贬值的空间。
从信贷的角度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央行虽然在收缩,但私人部门信贷不一定在收缩,因为它们的商业银行继续提供信贷,而商业银行扩张信贷的资金来源是修复的私人部门储蓄,所以这个过程相当于美国的紧货币、宽信贷的格局。这种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是上升的。如果利率上升,就意味着资金就要从新兴市场抽离。最近新兴市场外债占GDP的比例是10%,比2009年金融危机的高点7%要高了很多,所以它们的状况现在也不好。如果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流,那么新兴市场的国际收支也会有较大的调整压力。在中国,人民银行未来投放流动性的压力是很大的,这也是最近A股市场持续下跌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比如说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到7.5,人民银行还是可以充分投放流动性;但是如果汇率无节制地快速贬值,又会让外国人对人民币资产产生怀疑,外资集中抛售人民币资产也会带来流动性压力。因此,流动性方面是有风险的。
对企业部门来说,要获得流动性,要么是依靠外汇占款,要么是商业银行信用扩张。但现在信用扩张没有恢复,所以企业的流动性还在继续恶化。另外,企业部门获取流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变现不动产,但现在房子也不好卖。
因此,信用债券方面, 笔者相对更看好AAA级或者符合风控标准的AA+级债券,AA级以下的债券,会反映出一些企业部门的信用或流动性风险。
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来看,在企业流动性差的时候,通常住户也不愿意支出。住户增加储蓄就会去买各种金融产品,包括银行存款在内,这意味着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是比较好的,这也符合目前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情况。
落实到债券策略,笔者的观点很鲜明:债券市场本轮慢牛的格局还没有改变,经历当前调整后就是做多的机会。比如說10年期的国债期货价格,如果到了94元到94.5元之间,也是存在做多的交易机会。2年期国债和2年期金融债如果收益率能够回到3.8%左右,笔者认为也具有较高的配置价值。
对于5年或者3年的AAA级信用债来说,如果收益率能回到4.4%-4.5%的位置,也是非常好的布局点。尤其是对专户投资机构来说,如果以最保守的策略买了两年期的4.3%到4.5%的债券,放1倍的杠杆,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如果货币政策的宽松格局不变,回购利率是上不了太多的。假设以1倍的杠杆持有票息4.35%的信用债,就有8.7%的票息收入,8.7%再扣掉2.5%的回购成本,就有6%的回报。如果一年之后的短债利率还能稍微下行,则有可能达到7%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所以针对该策略的投资机会,笔者认为是比较确定的。这一次债券的调整,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波段做多的机会。
对于信用收缩中的低评级债券,笔者认为还需要耐心观望等待,时机未到。最近发生的诸如大公评级受到行政处罚等事件,对整个市场的信用风险偏好而言,利空的因素居多。
短期来看,股票市场在第三季度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是,经济下滑对企业盈利的打击很可能会反映出来。2018年,做股票投资应当根据盈利情况来决定买卖。从实际市场表现看,包括最近钢铁行业、贵州茅台等等,公告了特别好的盈利,股价反而下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市场觉得经济是往下走的,这么好的盈利难以持续,那么公告利好盈利的股票很可能是位于短期价格的高点,这就是市场现在的逻辑。
近期,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销售数据惨不忍睹,所以短期来看,这些蓝筹股没有超预期的业绩的话,就较难看到大级别的反弹。垃圾股因为股权质押的风险还在,又没有资金支撑,跌下去之后可能就无底了,而且很多股票此后成交量会越发稀少,风险更大。但对金融股来说,下跌后反而更有价值。
当然,从长线来看,笔者对股票并不悲观。根据鹏扬三年资产配置模型,从现在开始五浪下跌买入沪深300,3年的配置收益率大概在13%左右,中证500大概在15%左右,创业板大概在11%左右。
相对来说,笔者目前更看好的是中证500。实际上这些成分公司并不是小企业,基本都是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目前中证500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降到了22倍,其估值分位数现在是2%,相比其他指数还要更便宜一些。如果2019年全球经济正式进入了衰退之后,中证500的指数产品会面临比较大的机会。
A股目前可能是在市场真正的底部区域,磨底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到2019年6月。等到美股的风险、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信用风险都释放得差不多了,未来几年的股票市场可能会有更好的机会。现阶段,债券投资面临一个比较好的机遇窗口期,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预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