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学生要能在生活和其他领域中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并能积累素材,有感而发地进行创作。这些要求和陶行知提出的“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贯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地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并指导学生如何将其运用在作文中,令作文得以升华。
一、参加活动,丰富体验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收集更多生活素材,以此来丰富生活体验。学生在写作时将这些内容运用在作文中,让作文变得更“接地气”。这样的文章可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因为融入了生活化的情感,会更加感人、动人。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的内容是:“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不少学生在面对这个作文题时,感到无从下手,这正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造成的。教师不妨让学生尝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一下在生活中能总结出什么有趣的经验,然后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如有学生从自己父亲的工作经历中了解到,父亲是一个钳工,老是被人嘲笑工作速度慢,因为父亲总是精益求精,但是到最后年终总结时却发现,父亲的工作效率其实比其他同事更高。该学生从中得到了生活启迪,认为生活中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倔强”和“笨拙”。该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社会活动,但是学生却对该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深度感悟,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让材料更加符合文意。
学生若有了生活,但还是感到无话可写,那是因为学生无法对生活进行真实的感悟,并将其转化为语言。因此,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细化自己在参与生活过程中感受到的内容,并将其写入作文中,以增进体验。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只有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感受的强化,才能有助于写作。
二、捕捉亮点,以手写心
教师的写作指导大多没有什么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要先弄清楚写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讓学生尝试在写作中捕捉生活的亮点,写出自己的心声,避免写空话和假话,避免为了写作而故意生造情感。
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是:“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对于朝气蓬勃、正如红日初升的学生来说,这个题目的难度有点大,因为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对于老去意味着什么也不太了解。如有学生便在作文中引用了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内容,用曹七巧的变化来阐述自己的对生命和青春的观点。虽然文章写得不错,但是由于缺乏生活感悟,因此没有什么亮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观察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出符合自己作文观点的例子。于是该学生便在写作中写了自己认识的一个小区里的摆摊老妇人,虽然年纪很大,但是所做的锅贴却让人觉得十分好吃,因为老妇人做的锅贴里有着“苹果做的酱料”,这位老妇人在岁月的侵蚀后依然保持着年轻时优雅的生活状态,哪怕容颜已改,依然细腻典雅。老妇人的容貌和其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文章中形成了亮点。而这亮点并非照抄书本中的名人名言而来,是学生在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得到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进行自我表达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立足日常生活,捕捉生活亮点,尝试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出“社会即学校”的特点。
三、适度拔高,升华境界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能把再现生活作为生活化的全部,而是要在再现的基础上思考感悟,适度提升,升华境界。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一名学生就事论事地写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这样的作文虽然不至于出现偏题的现象,但是却没有进行适当的拔高,缺乏境界的升华。在教师的启发下,该学生尝试从关注自然改成关注生活,尝试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如有学生写了班级里有一名手部微有残疾的学生,由于学生为了彰显关怀,对其过度关心,导致该学生反而产生了自卑感的问题。并提出:“我们总是怀着善良的心,去做哪些破坏了生命安宁的事情。”这样的文字,因为有了升华而耐人寻味。
当然,在实际的写作指导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有强发感慨的现象,这样便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不能为了拔高而故意地加入某些内容。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若要解决写作缺乏生活化的问题,就要贯穿“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对其进行适度拔高。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让作文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22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