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清
语文课堂教学动与静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成功激活课堂互动机制,还可以提升教与学的和谐度。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相互掣肘的关键因素,和则两利,失则两伤,如何达成动静结合、动静相随、动静相宜,需要教师做出更多创新努力。教师讲学生听,这是动静结合;学生读学生写,这是动静相随;教师说学生思,这是动静相宜。
一、动静结合,创设教学融合环境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教师要会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提升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具体操作设计时,自然涉及动与静的结合问题。一味强调“动”不科学,一味注重“静”也不可取,“动”与“静”要达成高度和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这是相对“动”与“静”的结合。教师在讲解操作中,也需要思考,学生在听课中,更须要整合思维,这里的“动”与“静”要达成和谐,需要教师做出科学的评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师导入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并要求学生展开细致观察。教师导语设计具有启迪性:“济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不管你是不是去过济南,都会被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景所吸引,那些精美的比喻,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惬意和温馨。仔细阅读文本,找出精美的描写,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并展开质疑活动,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快速进入文本诵读学习环节,给出许多质疑问题: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作者为什么要将济南和伦敦、北平进行比较呢?老舍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呢?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质疑问题,并达成一致学习认知。教师教学导入给学生带来丰富联想,自然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这里有动静的结合。教师讲解属于“动”,学生展开联想属于“静”。当学生展开诵读学习时,设计问题是“动”,进行问题思考属于“静”。多重动静结合操作,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二、动静相随,开启教学融合旅程
课堂上的“静”,主要体现在思考上。而这个“静”都与“动”相随相伴,这是教师教学设计最需要考量的因素。如何才能达成动静相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给出教学调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展开思考讨论,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即使学生讨论很激烈,问题答案都比较圆满,也不能就此判断动静相随融合到位,因为学生思考深度是不是得到有效挖掘,这是教师最需要认真总结的东西。
对《雨的四季》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梳理文本整体结构,找出写作线索,然后对不同季节雨的典型描写展开赏析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学习行动,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课堂学习成果展示时,学生都能够给出个性操作。有的学生对夏雨进行赏析:“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降低了,雨打荷尔蒙叶之声与蝉声蛙声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夏天的雨具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粗犷,给人带来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击。也有学生赏析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秋天的雨显得特别的温柔、端庄、沉思,这些性格特点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丰满而清秀。教师对学生个性表现给出了肯定性评价,促使学生学习认知的顺利生成。
三、动静相宜,提升教学融合品质
课堂动静结合最为密切的应该是读写训练,因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說,很显然,读是“动”,写是“静”。只有动静高度融合,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操作效果。
《秋天的怀念》训练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习作任务: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纯洁的爱,虽然润物细无声,却有感天动地的力量。模仿史铁生的写法,结合自身实际,写一段关于母爱的文字。学生再读文本,对相关写法展开探究,并迅速进入书写阶段。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个性问题展开细致指导。有学生写道:“我的母亲特别能唠叨,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说三遍。我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都说三遍,我不知道哪一件更重要。母亲会毫不客气地呛我:‘我说的话都重要,说少了你根本就记不住。遇到这样的母亲,真的有无处遁身的感觉。有一段时间,母亲去照顾外婆。我算是解放了,再也不用听母亲唠叨了。但生活节奏明显乱套了,每天也像少了很多内容,生活变得冷清了。想不到,这唠叨却有无限的温度……”教师对学生习作表现给出专业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习作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给学生带来更多认知机会,这里的动静结合达到了相宜的程度,其助学效果也显著体现出来。
学生是学习主体,围绕学生进行动与静教学设计,需要给出多种观照考量。听说读写思是语文教学主要方法和手段,其动静指数存在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操作过程,何时需要动,何时需要静,教师需要作出综合评估。这样才能给出适合度更高的教学设计,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中心中学(22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