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司坤
在近日举行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中兴正式公布了被“解禁”后的首款旗舰机型,并推出了最新的“5G设备解决方案”。此时距离这家中国通讯巨头被美国“断芯”已经过去了4个半月,距离其被“解禁”,也已过去了1个半月。中兴事件爆发3天后,《科技日报》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题,推出了一组由35篇报道组成的专栏,系统性地介绍了我国在哪些核心、关键领域还受制于人。其实,早在2001年至2002年间,《科技日报》就以同样主题进行过探讨,并同样发表了一组专栏报道。也就是说,同一篇命题作文,相隔18年都进行了回答。18年前,在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在哪些技术领域被“卡了脖子”?18年后,情况又有了哪些变化?通过采访,《环球时报》记者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环球时报》记者查阅电子数据库发现,《科技日报》于2001年至2002年间发表的专栏报道共计21篇,今年的专栏报道则为35篇。两组专栏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作为系列主题,有所不同的是,当年的21篇报道是以行业作为报道单元,每篇都对一个独立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而今年的报道单元则更为细分,每篇报道均围绕某个行业内存在的具体技术难点进行论述。当年的专题报道囊括了一二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是重点关注领域,涉及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煤炭、纺织、汽车、船舶、电力等17个领域,涉及第一产业的报道有两篇,为农业与林业,而在第三产业领域则谈到了信息技术、软件、交通运输及通讯产业。《科技日报》今年刊载的35篇专栏报道中,只涉及第二及第三产业,且关注领域明显集中,主要聚焦于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及材料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难点。
以当年一篇题为《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技术瓶颈纵横谈5·煤炭工业》的报道为例,该报道从我国煤炭工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机械化程度低、煤炭安全事故频发、清洁煤炭技术缺少行动层面的配套政策等方面全方位地阐述了该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他被讨论到的行业也是如此。通盘读下来,给人的感受是,2001年,我国在产业领域面临着全方位、结构性的落后。
2018年的叙事则更加“精确打击”。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激光雷达昏聩,让自动驾驶很纠结》一文为例,该报道指出,我国自动驾驶领域的命门在于激光雷达技术受制于人,而造成该技术被卡脖子的“扼咽点”又在于激光雷达内的发射芯片与接收芯片。今年的其他报道也纷纷点出了我国现阶段在各细分领域面临的技术瓶颈。
从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报道风格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我国技术产业已摆脱了18年前结构性落后的局面,事实是这样吗?“我觉得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道,“2001年的报道尽管也使用‘卡脖子这个词,但可能指的是一些长期没有实现的技术突破,而现在的卡脖子有被国外技术封锁的含义。”但在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看来,这样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出民族产业18年来所走过的路。“我们的产业肯定是成长了,但还没有长成”沈逸指出,“我国的产业正处在成长和长成之间的阶段。中国的产业往前走的每一步,都需要花很多心思,要非常努力才能实现。”
18年前的报道所涉及的多个行业,如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烟草、造纸、汽车工业等,今年已经没再讨论。对于已经不再提及的产业,能否认为,其曾经存在的发展瓶颈已经被攻克了?武夷山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时代选题上的差异造成的。“不过,如今我国整个行业的面貌比2001年确实进步多了。例如石化方面我国已进入世界500强,中国的建筑业,包括造楼、造桥的能力都非常厉害了”,武夷山说。
今年的专题报道中,有三篇谈到了工业机器人。事实上,我国从2013年开始已连续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从总量和人均比例看,我国制造业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国产工业机器人面临的短板还有很多,包括材料、工艺、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但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已经有了齐全的研究人员队伍,后劲十足。“我们有很年轻的研究人员,本科阶段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值得期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不断发展,无疑将对我国智能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各产业18年来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制造工艺水平低,从实验室到工业化量产转化难”的问题始终盘旋在我国诸多产业领域上空。“工艺变现,只有企业才能实现”,北京科技大学特种钢研究专家罗海文教授告诉记者,国内企业更愿意进口国外技术,因为风险小。“一方面,国内越出名的大学越不会重视企业需求,因为这都是西方企业差不多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学术界体现不出水平”,他说,“另一方面,企业的问题要比实验室的技术复杂得多,实验室的技术好不见得就能带动产品质量好。”
芯片领域是又一个18年来贯穿始终的“老大难”问题。18年过去了,我们在拥有自主产权的芯片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吗?“毫无疑问肯定不是了!”通讯行业观察家项立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01年,由于全世界的手机产业还没有起来,最重要的芯片产业是电脑的CPU。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力整体上比较弱,技术积累能力也非常差,中国企业是不敢去做CPU的。后来,我国在建立自己的通讯标准即TD-SCDMA的过程中,遭到了全世界的抵制,各大芯片制造巨头都拒绝生产支持TD-SCDMA制式的CPU,我们只能自己投资去做芯片,“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出中国做芯片的能力。”项立刚介绍道,华为一开始做芯片就朝着世界最顶级的目标努力,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尽管在起步阶段有很大问题,但当它推出麒麟950、970芯片时,和全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就已经很小了,体验感受几乎是一样的。“从手机芯片的角度来说,和十八年前相比,我们不敢说已经做到全世界一流了,但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