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河南新乡 453003
LD型电动单梁起重机性价比高,使用方便,结构轻巧,目前应用范围较广[1]。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目前使用的起重机械中,有70%是电动单梁起重机,说明电动单梁起重机已经成为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起重设备[2]。但是,目前的LD型电动单梁起重机∏型主梁多数采用压制成型及多段拼焊的工艺制作而成,耗能高,效率低,如何改进主梁制作工艺,并使其能够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产的LD型电动单梁起重机主梁大多数是箱型实腹梁,采用压制的∏型槽钢和工字钢组焊而成,电动葫芦以工字钢下翼缘板作为轨道[3]。主梁截面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主梁截面
对于传统的LD型电动单梁起重机,用5~6 mm厚的Q235钢板在专用压胎上压制成∏型槽,将若干个∏型槽拼焊加长,然后焊接筋板、工字钢,再焊接两侧板,最后焊接连接板而形成主梁。传统的∏型槽制作工艺为:矫正钢板→预处理→下料→压力机压制∏型槽→焊接接长∏型槽→焊接筋板等→后续工序。
传统制作工艺中,因为主梁∏型槽的槽长受到剪板机剪口长度及压力机工作台长度的制约[3],所以∏型槽较短,要达到所需长度,需人工将多个∏型槽拼焊在一起,从而增加了主梁的纵向焊缝。可见,传统的∏型梁制作工艺存在以下缺点:主梁纵向焊缝较多,容易产生焊接缺陷;产品质量较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污染严重。
改进后的主梁∏型槽使用冷弯成型的生产工艺,一次性连续加工而成。为了提高主梁的承载能力,采用在主梁∏型槽的三条边上分别加上弧形槽的结构,其截面如图2所示。应用该结构可省去传统工艺中焊接纵向加强筋的工序。
▲图2 改进后主梁截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冷弯成型技术以节能、环保、高效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4]。改进后的主梁∏型槽采用一次性冷弯成型工艺。冷弯成型是板类金属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卷料或单张板料放入由多对具有一定形状成型轧辊组成的成型机,使坯料逐步弯曲变形,最终得到均一截面产品[5]。因为改进后的主梁∏型槽三条边上各加了一个弧形槽,为实现弧形槽的加工,在∏型槽制作过程中需要在冷弯成型机中增加三个纵向弧形槽成型辊。制作工艺为:开卷机开卷板→矫平机矫平→剪板机剪板→对中→辊式冷弯成型→牵引输送→焊接筋板等→后续工序。
全流程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并且改进后的主梁∏型槽采用冷弯成型技术,通过冷弯机加工,不需要进行多个∏型槽的对接焊接,因而主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以LD型电动单梁起重机主梁为研究对象,应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首先对构成主梁的零件进行单个建模,然后采用自上而下的装配形式逐个进行装配,建立的主梁模型如图3和图4所示。
主梁三维模型建立完成之后,采用SolidWorks Simulation对主梁进行结构分析。
▲图3 传统主梁三维模型
▲图4 改进后主梁三维模型
起重机械钢结构的材料主要有低合金结构钢和普通碳素钢两种。电动单梁起重机钢结构所用的材料大多为Q235钢,因此定义材料为普通碳素钢[6],设置模型类型为线弹性各向同性,定义材料弹性模量为210 GPa,泊松比为 0.28。
起重机主梁通常被简化为简支梁形式,因此载荷类型设置为固定几何体形式。当小车满载运行至主梁跨中时,主梁处于最危险工况[7-8],因此将载荷施加在主梁工字钢的下翼缘表面上,所施加力的大小为小车额定起重力与电动葫芦重力之和。电动葫芦的重力为4 900 N,小车额定起重力为49 000 N,可得总施加力为53 900 N。
设置网格密度为良好,网格参数设置为基于曲率的网格,并且进一步指定网格单元的大小,网格的雅可比点选取4点。
表1列出了改进前后主梁的应力和挠度,其中的参数是在SolidWorks Simulation中提取的,最大应力和最大挠度均是在起重小车满载并位于主梁跨中时提取的。
由表1可知,改进后主梁应力和挠度比改进前主梁应力和挠度小,即改进后主梁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
表1 改进前后主梁应力和挠度
有限元分析后,再通过静力学方法来验证主梁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起重机主梁所用材料为Q235钢,对于塑性材料,强度可以按下式计算[9-10]:
式中:[σ]为材料许用应力;σs为起重机钢材屈服强度;ni为安全因数,取ni=1.33。
Q235钢的屈服强度为235 MPa,经计算,许用应力[σ]约为 177 MPa。
主梁挠度f的计算式为:
式中:[f]为许用挠度;L为主梁跨度,取L=12 m。
经计算,主梁许用挠度[f]为17.2 mm。
通过静力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起重小车满载运行位于主梁跨中时,也就是在最恶劣的工况时,表1中改进前后主梁的应力和挠度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经过分析,改进后主梁的强度和刚度相比传统主梁的强度和刚度有所提高。改进后主梁制造工艺简单,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减小了焊接产生的环境污染,创造价值可观,并且符合当今机械生产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