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慈英:绿色海岛的“树木”人

2018-09-01 05:56王晓红
团结 2018年4期
关键词:普陀红杉海岛

◎王晓红

2016年,俞慈英荣获第四届浙江民革骄傲人物称号。

有句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对于年逾古稀的民革党员俞慈英来说,十年太短,她穷其大半生的时间都花在“树木”这一件事上。今年73岁的她,无论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会在野外勘察,查看她的那些“树儿树孙们”。

俞慈英,浙江舟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岛林业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多项部、省、市林业科研项目,先后荣获“浙江省女科技先进工作者”、“舟山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舟山市科技创新奖”、“浙江民革骄傲人物”等荣誉。

解决盐碱地种植难题

在父亲的影响下,俞慈英从小就非常勤奋好学。年轻时,还在大学林学专业读书的她已体会到探索植物奥秘的乐趣。学习中,经常需要到地势险峻的山林中采集标本,老师一般会带男生,但俞慈英认为这是学习的好机会,就向老师毛遂自荐,要求同去。有一次野外实习,为采集植物标本,她险些在深山老林中迷路回不来,幸好最后有惊无险。还有一次,在天目山举行实践学习现场考试,考试方式是辨认植物,俞慈英在100种中辨认出98种,全班最好,这件事越加激发了她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以后从事林业科研工作夯实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1979年,俞慈英辗转来到了舟山林场的林科所,首次接触海岛林业科研工作,在工作中,细心的她发现,每年部队都会来林场买树苗,而大成盐场部队年年来买,买的数量最多。“我很好奇,后来就上门去寻找答案。”俞慈英说。到了现场才发现,大成盐场部队所种植的土地是一片盐碱地,根本种不活那些树苗。“究竟什么树种适合盐碱地呢?”俞慈英从小生活在内陆,第一次碰到“盐碱地”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定海沿海到蚂蚁岛等小岛,沿途采集盐碱土壤样本,观察分别有什么树种。

1981年,为了更好的做耐盐树种的调研工作,俞慈英争取到“舟山海涂绿化树种调查及引种实验”的课题。林业科研工作每天都是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但这些从来都不是俞慈英科研道路上的拦路虎,她和助手一起走遍舟山沿海,采集土壤样本233个,对72个引种和乡土树种进行育苗和反复适应性造林实验,确定了木麻黄、绒毛白蜡、夹竹桃等13个耐盐树种。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她得知海边有一种“海棠树”,很漂亮。她就一趟趟跑过去找,最后在岑港海塘边找到一排,但这个树种学名叫什么,谁都不认识,她采下样本,寄到母校,请浙江农林大学的两位教授鉴定,才知道叫“海滨木槿”。之后,俞慈英通过课题研究进行推广。如今在浙江沿海,海滨木槿已经成为盐碱地的先锋树种。而这个课题成果的推广,也填补了浙东沿海盐碱地绿化树种的空白。

随着研究的深入,俞慈英开始研究防护林建设,一边做研究一边造林,在普陀山千步沙、石礁、马目农场等地,规模化造林。现在,从普陀山千步沙到百步沙有一条一公里长的木麻黄林带,就是俞慈英当年种下的。

建成首个海岛型树种引种驯化园

刚来舟山时,俞慈英就发现一个问题:舟山树种单一,多是松类树种,上世纪80年代马尾松毛虫比较严重,1991年前后松林线虫病危害爆发,一爆发,就是大面积的松类植物遭殃。所以,她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要解决舟山树种单一的问题,她开始着手树种引种驯化的课题研究。

要引种,得先掌握理论专业知识,单位没资料,俞慈英就带着助手走南闯北,一个月跑了省内9个单位,去省林科所、杭州植物园等大单位,只要查到关于引种驯化的资料,就摘录下来。“那段时间实在太累,扁桃体发炎,靠强力抗生素压下去。”俞慈英回忆说。

为了引种,俞慈英去全国各地参加会议,跟各地来的林业专家联系,跟他们交换种子,请求他们提供引种种源。有一次在杭州富阳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俞慈英上台做了汇报,会后,她再三请求国家林业部种苗总站、引种驯化专业委员会的领导能来舟山调研,她的坚持打动了领导。到了舟山,领导才发现,这里条件这么差,搞科研工作的同志连个办公楼都没有,回去后当即决定拨款经费6万元,用于支持舟山建一个引种驯化树木园,同时还表示“这块业务一定要让俞慈英来负责,她的这种工作劲头很值得学习,要大力支持”。

五年时间,俞慈英他们从8个国家和10多个省市引进树种982种,保存了712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岛型树种引种驯化专类园——舟山海岛引种驯化树木园,并从中筛选出一大批能适应舟山海岛生存的优良树种。为了种树,俞慈英几乎每天起早摸黑,有一次,天黑了她还没回家,丈夫来找她,心虚的俞慈英以为丈夫对她有意见,一听他来,赶紧从另一条路溜走了。

付出终有回报。“舟山海岛引种驯化树木园营建技术及树木引种驯化实验研究”项目成果获浙江省林业厅第五届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而俞慈英也被誉为“海岛驯树”第一人。

引种繁殖中美友谊之树

在舟山朱家尖大青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有9棵树龄16岁的美国红杉,它们是最早一批在舟山落地生根的美国红杉。两年前,它们从定海盐仓移栽至这里,“这些树,比我儿女还重要,终于为它们找到一个好归宿。”看着这些红杉长成了参天大树,压在俞慈英心里的一块大石也落了地。

北美红杉,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是世界级名贵树种,也是中美外交的“绿色使者”,被誉为“中美友谊树”。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将它赠给中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习近平赠送了一把用北美红杉木材制成的椅子。

“如能在中国引种并推广北美红杉,对绵延中美友谊是一件乐事。”带着这样的初衷,俞慈英开始了她长达17年的北美红杉引种之路。生物繁殖的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北美红杉进入中国后,曾陆续被国内一些城市以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成功引种。然而,无性繁殖存在插穗种源有限、基因单一、嫁接工序繁琐等缺陷。“若能用种子繁殖,遗传变异性大,更有利于从中选出最优良的单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种成功。”俞慈英说。从1999年起,她托朋友千方百计从美国购买种子。就这样,俞慈英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通过有性繁殖方式培育北美红杉的人。

在培育北美红杉期间,俞慈英的科研工作并不一帆风顺。最开始,她买了红杉种子开始育苗,第一年出来的苗长势喜人,俞慈英心中别提多高兴了。没想到,突然出了一个通知,租来育苗的这块土地要被其他单位征用,必须尽快把地腾出来。大夏天,望着那些才长了半年的小苗,俞慈英的心情却降到了冰点,她一边流眼泪,一边硬着头皮把这批小苗移植到其他地方,由于培育期太短,移植后这批苗的存活率很低。

俞慈英(右一)在工作中。

不甘心的俞慈英第二年又引进了一批。天有不测风雨,育苗的土地又出现之前类似的问题。但俞慈英没有丝毫放弃,经过一次又一次筛选,2003年,俞慈英成功保留下了抗风性强且生长快的最优良植株,高度达10余米,胸径最大的有35.3厘米。在2016年底的移树过程中,她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一棵红杉树已经开花结果。她欣喜的说:“这意味着,经过连续多年试种,北美红杉终于在舟山引种成功了!”

而今,俞慈英仍在继续培育北美红杉苗木,她希望通过扩大定植规模,在朱家尖大青山形成一个北美红杉良种基地,提升旅游景观层次。

让“地球独子”儿孙满堂

在普陀山岛的佛顶山上有一株树名叫普陀鹅耳枥,它是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于1930年在此发现的,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定名,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有这一株原生母树,所以业内称它为“地球独子”。

1999年,俞慈英从新闻报道中看到,新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中,普陀鹅耳枥从二级保护名录提升到一级保护名录,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严重濒危灭绝”等级,敏锐的她感觉到“这是项很重要的工作”。2000年,年满55周岁的俞慈英毅然承担起浙江省科委下达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存技术研究”课题。

由于普陀鹅耳枥只剩下单株母树,它并不会每年都结出种子,所以,每一粒种子都非常宝贵。俞慈英带上助手,一趟趟爬上佛顶山上,通过人工爬树,用高枝剪把果序逐个采下来,回去后,他们再逐一清理种子,除去种翅,这一年,他们采集到不少种子,满心欢喜种植下去后却发现,能发芽的种子寥寥无几。

俞慈英推断应该是种子有问题。果不其然,她通过解剖种子等手段,发现很多种子不饱满,里面不含种仁,这主要也是因为单株母树,雌花授粉,导致受精率很低。第二次,俞慈英通过水选等技术手段,在100粒种子里,挑选出2粒能达到饱满度要求的种子,而这2%挑选出来的种子,出苗率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1000颗种子只有4颗能发芽,出了芽还不一定能顺利成苗,有的苗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得病死去。

俞慈英准备从种子入手,通过“湿沙贮藏”等手段提高种子的出芽率。2001年,他们在滕坑湾苗木基地把种子播下了,会不会出苗?谁心里都没有底。结果,出乎意料地长出了2000棵小苗,看着这些绿油油的小苗,俞慈英信心大增,次年,她继续育苗。

直到2008年,通过俞慈英他们团队的研究,普陀鹅耳枥的子代个体数量首次突破了一万大关,课题验收时,受到专家组的认可。2009年,“普陀鹅耳枥等海岛珍稀树种保存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内林业最高荣誉奖——梁希科学技术奖。

普陀鹅耳枥苗木育出来了,但树苗要长大,它的生存能力和抗病抗灾害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于是,俞慈英继续向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争取普陀鹅耳枥推广课题,争取经费。为了“普陀鹅耳枥”这个项目,俞慈英去过2次北京,还经常跑省林业厅“磨嘴巴”,很多人都认识了这个皮肤黝黑、目光坚毅的小个子老太太。一年夏季,舟山海岛遭遇罕见的旱灾,为了确保普陀鹅耳枥等珍稀树苗和新建种群的安全生存,俞慈英一日数趟,顶着烈日往项目基地跑,还亲自指挥民工浇水。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俞慈英更是到了“抠门”的程度。保种园的大铁门是人家废弃不用捡来的,出差赴基地工作经常靠自己丈夫开车,从不到课题经费开支……她说:“国家把这么多科研经费给我们做研究,我必须要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辛苦耕耘,如今普陀鹅耳枥的子代个体数量跨过4万株大关,并逐渐被引种到省内外相关植物研究机构,人工子代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地球独子”已是儿孙满堂。

直到今年,作为团队顾问、已73岁高龄的俞慈英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把如何将培育长大的普陀鹅耳枥成功进行野外回归及迁地保护等课题作为她最新的研究方向。

从九十年代开始,俞慈英已经是一名民革党员。一直以来,她对民革组织有着很深厚的情感。“在我事业上最低谷,最受人非议的时候,是民革组织给予我肯定,给了我事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作为浙江省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舟山市第三、四届政协常委,俞慈英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生活中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用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向上反映,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加强舟山海岛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建议有关部门应解决农林业技师晋升问题》等建议评为市级优秀建议奖,对促进农林系统职工技术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眼前的俞慈英思路敏捷,声音洪亮,步履轻快,全然没有古稀之年的老态龙钟。问起她的保养秘诀,俞慈英哈哈大笑:“我年轻的秘诀就是坚持不懈地做科研!”

俞慈英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在科研路上得到了太多领导、专家、同事的帮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搞科研的时间不够了,希望上天多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做得更多一点”。

猜你喜欢
普陀红杉海岛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江苏省盱眙县:红杉映天泉
在海岛度假
咏南昌县月池村普陀佛塔
红杉的启示
小幽灵,大智慧
朱昱臻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