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瑶是广西省贺州市独有的瑶族支系,同时也是人口比较少的瑶族支系,他们生活在大桂山余脉当中,与外界既有联系同时又鲜为人知。调查将从其族群来源、人口分布、生活生产、宗教信仰等方面带大家认识自我别他的土瑶世界。
关键词:沙田镇 土瑶 调查报告
瑶族支系非常复杂,支系下边又有分支,在广西贺州市就生活着一支鲜为人知的瑶族支系——土瑶。土瑶人口非常少,在全国不足8000人,主要生活在贺州市沙田镇的新民、金竹、狮东和鹅塘镇的明梅、槽碓、大明6个行政村中。这6个行政村地处大桂山山脉深处,交通极不方便。土瑶人除生活所需外少与外界交流,几乎被边缘化,一直保持着相对贫困和落后的状态,本调查主要对象是贺州沙田镇的土瑶。
一、 族群来源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迁徙民族。关于瑶族起源的说法,学术界有很多争议,但大多赞同瑶族从湖南千家峒发展而来。在笔者调查的土瑶地区,由于少有文字记载,且没有什么传说故事,所以当问及土瑶当地人其祖先来源时,大部分人表示并不知情。有人表示土瑶从千家峒迁徙过来,也许是从外界听到了一些传说。比如狮东村大冷水的赵冬庆说:“湖南千家峒里边有一块田有40亩,土瑶以前在平地里(土地)许了个愿,在土地里立个土地公牌位所以叫土瑶,而过瑶在坐船过大海时插个牌位许个愿,让上天保佑,所以叫过瑶。”也有人说是因为土瑶最早来到当地定居,所以被称为土瑶。
也许现在很难了解到土瑶名称的来源,但土瑶是何时从外地迁徙至此,也许我们从了解瑶族进入贺州的时间可以推断出来。在史料中,笔者未曾找到唐代以前贺州地区有关于瑶族的记载,在宋代史料中开始出现了“賀州瑶”(今贺州地区瑶族)一词,元明清时期具体记载有“贺县东南”(今贺州)有瑶族出没,可见瑶族在宋代已经在贺州居住。而宋代时期湖南全境几乎是瑶族,而贺州与湖南、广东相毗邻,贺州北部的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北面正好就是湖南省,所以有学者认为贺州最早的瑶族是通过沟通岭南地区南北的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贺州的。
如果说因为土瑶是最早来到贺州定居生活的瑶族,所以称之为土瑶,那根据以上说法,土瑶很有可能就是宋代从湖南迁徙到广西贺州境内比较早的瑶族中的一部分。
根据笔者在沙田镇狮东村大冷水小组邓接连家看到的文书资料《过山牒》与贺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沙田镇新民村马窝的《入山照》抄录版来看,两者记录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均记录了宋朝时“土瑶”人被广东排年招主招到梧州一带镇压乱匪,后来这些瑶弩手受官府赏封并开始在附近开基立业之事,只是时间抄录有所不同。
根据20世纪50、60年代国家民委对全国进行实地调查时出版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三)》记载,小冷水邓姓在该地已经居住了17代人,按每代人25年计算,小冷水邓氏在当地居住已经有425年的历史;而鸭尾凤姓有14代人,大约有350年历史。也就是说,土瑶定居时间大约为1545至1610年期间(即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而根据袁同凯老师在2004年发表的《走进竹篱教室》中写道贺州鹅塘镇暗冲的赵氏家谱可推算出土瑶赵姓迁至大桂山暗冲定居时间段为1611年至1661年(明朝万历到清朝顺治年间),距今约400年。又根据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教研室调查小组黄淑娉、龚佩华1988年手稿《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土瑶社会文化概况》介绍,土瑶截止1988年已经居住了402年,距离开千家峒开始算起,已经有749年历史,沙田的马窝建村已有300年历史。从黄淑娉和龚佩华老师的手稿我们可以推算,土瑶在1586年(明朝万历年间)左右开始在贺州地区居住,而马窝定居时间则在1638至1688年左右(明朝崇祯至清朝康熙年间)。
由此可见,多数学者认为土瑶定居贺州的时间应该是明末清初。
其具体的迁徙路线,在土瑶的族源考究上的研究,许中继曾发表《贺州市族群源流考释》一文就提到土瑶的祖先是从广东迁徙而来,之后受到汉人排斥而迁入大桂山深处。笔者对当地人的采访也了解到他们大多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广东迁徙而来的。如狮东村大冲的盘木孙告诉笔者,其祖先迁徙路线大概为:广东猪屎巷——广西贺州芳林——道石——大盘(当地盘古庙是土瑶所设立)——桂山——地瓜(桂山水库一带)——暗冲、大冲、小冲。盘木孙还告诉笔者,其太公搬到大冲居住时,还经常出到桂山耕田。[资料来源2015年8月23日对沙田镇狮东村大冲小组盘木孙的访问。]由此可见,土瑶人应该是从距离道路主干道比较近的地段逐步迁至深山当中居住的,据金竹村金竹小组黄春金画师告知笔者,现金竹小组所在地曾经是土瑶居住的地方,后来因外人到土瑶居住地进行偷盗,土瑶人便在道光年间请过山瑶的人过来居住并帮土瑶人照看山场。过山瑶到达此地生活后,还会租赁土瑶人的田地用于耕种。虽然现在土瑶已经搬离原来生活的地方,定居在更为深幽的山林当中,但还是有部分土瑶人的田地分布在比较靠近外界的过山瑶地区。而且金竹小组过山瑶人也说自己的现有的林地本来也是属于土瑶的,从这两点可以证实土瑶是从山外逐渐搬进山内居住的。
二、人口分布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位于贺州市西南方向,北接八步区和黄田镇,东紧邻鹅塘镇,东南与苍梧县交界,西南连接公会镇,西临钟山县,距离市区约16公里,总面积476平方公里,南北长34公里,东西宽14公里。全镇下辖25个行政村。沙田镇的土瑶主要生活在狮东、金竹和新民三个行政村的10个自然村屯中,共有819户4181人。其中金竹村位于沙田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有土瑶256户1472人,主要分布在黄南、水竹、鸭尾三个自然村屯;狮东村位于贺州市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18公里,辖大冲、小冲、白虎、大冷水、小冷水、石岔等6个自然村屯,全村均为土瑶,共有417户 2249人;新民村则位于沙田镇政府南部15公里,地处大桂山腹地,东接金竹村,南面和西面与公会镇清水、大姚等村相邻,北面与松木、狮南等村相连,全村有10个自然村屯,其中只有马窝1个自然屯是土瑶人,共有65户415人。除了沙田镇生活有土瑶人外,与之相邻的鹅塘镇同样生活着部分土瑶人,但不在本次研究的范围之内。
三、村落空间
土瑶村落大多建在海拔300至600多米的大桂山山脉的24条山冲中,每个村寨几乎都是沿山冲两旁山坡而建,多大聚拢而居但也不乏散居情况出现。沙田镇土瑶村落共有10个,它们分别是有大冲、小冲、白虎、大冷水、石岔、小冷水、水竹、鸭尾、黄南、马窝村,这几个村落在大桂山余脉上相对连成一片,从山间小路可以互通,按照区位靠近的形式划分到各个行政村中,如大冲、小冲、白虎、大冷水、石岔、小冷水归属狮东村,水竹、鸭尾、黄南归属金竹村,马窝归属新民村。
土瑶村落间小路互通的大体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但路幅较小,一般为只有0.5—1米左右的羊肠小道。当地人摩托车可通行,以前未修村级公路(大路)时,村寨间往来均通过小路进行。村级公路(大路)为近十年所修,路幅一般3—4米,有的已经是硬化水泥路,有的还是泥路或者石山路,可通行货车或者四驱车、面包车,由于村路相对坡度较大,小轿车一般少有进入。一般几个村落作为一个群组,从327省道(二级公路)由同一个路口进出往返镇政府。如大冲、小冲、白虎、鸭尾由同胞路口进出省道,大冷水、小冷水、石岔需要经过古仑路口,水竹、黄南需经石洞水库旁的路口,马窝需要经过松木路口进出省道与外界互通。一般情况,村落内的居民外出办事均需先到达327省道才能与外界互通。
尽管土瑶村寨均依山冲水而建,但建寨位子和村落格局根据当地环境而定,有的山冲水河床较宽或者水量丰富,丰水水位容易上涨,如金竹村的水竹、黄南小组,新民村的马窝这3个村落便是建在山腰上。不同的是,流经金竹村的水竹和黄南的均为大河,且村级公路建在山腰上,所以这两个村寨依河流呈线状分布,且呈现出发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情况;马窝是比较集中扎堆在半山腰上。有的山冲水是涓涓细流或者说河水比较温和,其建寨就是依水流而建,地理位置相对较低,如狮东村的大冷水、白虎、大冲,新民村的鸭尾等4个村落,村落格局相对紧凑,沿河流两岸依山势而居。当然也有相对缺水的几个村寨,没有明显河流穿过,村民同样分散居住在半山腰或者山顶上,如狮东村的小冲、小冷水、石岔3个村落。
条件较好的村寨内会铺设硬化水泥路,铺设水泥路的费用大部分由村干部想办法筹集,少部分是村民集资。村中央设有土地公和学校,村民房子沿村内主干道两侧顺山势而建。
村内的房子现在大多是砖混结构,部分还没有资金进行旧房改造的村民还居住在黄泥夯实的泥房或者青砖瓦房中,更有一些家庭非常困难的家庭或者还在建房子的家庭还住着树皮木板房。
土瑶的饮用水多为自己从山上用竹条或者水管引流的山泉水,卫生间和洗澡房一般设在屋外用木板围栏起来。土瑶有养猪的习惯,猪圈会设在房子旁边或者不远的地方,茅厕同样设在室外猪圈旁,如果居住的地方没有平地,猪圈也会是干栏式建筑一样底下是架空的。由于长期习惯在外如此,所以至今有部分土瑶人新建新房也没有把卫生间设立在屋内。
村寨内根据地势的高低或者是生活的区域不同,会将村寨分为上、下寨或者以地名来命名村寨小组。每个村寨都会供奉有一个总的土地公(把寨公),一般设在村头或者村中心。另外村寨小组又各自立有分土地公(土主),甚至有的靠得比较近的几户人家也会共同设立一个土地爷(土主)来供奉。
行政村委所在地会设有中心小学,一般中心学设有1-4年级,如狮东村的村委所在地白虎就有一所中小小学,其他比较大的自然村一般会有教学点,教学点只设立1-2年级,如大冲、大冷水、黄南;而比较小的自然村的学生就近入学,等学生到3-4年级时需要到各自村寨所属的中心校上学,非中心校当地的学生开始需要翻山前往并且住校伙食自理。
四、经济生活
沙田镇土瑶地区的经济虽不算富裕,但大部分还是呈现一年比一年好的态势。由于土瑶居住地处大桂山山脉深处,森林资源丰富,山场是土瑶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杉树为主,但杉树生长周期较长,一般15-20年才可以砍伐出售,所以当地还有种植竹子、生姜的习惯,近年来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集體种植茶叶。村民一般会在山上开垦一些地用于种植红薯、大薯、玉米等以前用于解决温饱的作物,所以现在有的家庭还保留着吃玉米粥的习惯。当地人很少种植瓜果蔬菜,由于山区气温冬天太冷、会下雪,夏天太热,农作物都不好存活,所以蔬菜瓜果大多是到镇上集市购买。但近年来开始尝试种植西瓜自己食用,一到夏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西瓜吃,而且山里种植的西瓜特别清甜。土瑶人虽然有养猪和家禽的习惯,但数量不多,一般是每年养1-2头猪、十几只鸡或者几只鹅,用于过年过节宰杀使用。过年吃不完的猪肉用于腌制酸肉,当地人称为“哦穗”(音译),酸肉的产生源于以前经济困难,平日少能食用到肉制品,而肉品腌制成酸后有不易变质的特点,所以当有贵宾到访时,土瑶人便将酸肉取出款待宾朋。现在平日所食肉品均为外出购买或者商贩运到山里销售。有的土瑶家中会拥有稻田用于种植稻谷,但产量不高,一般只够自家人食用,不对外销售。同时也有的村民宁愿丢荒也不再种植稻谷,转而是外出打工。
外出打工分大体为两种:一种是远赴湖南、上海等地清理建筑工地垃圾,或者年轻一些的到广东进厂打工,收入比较可观。但需要长期在外,少有回家团聚机会,这样造成了村里有较多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另一种是给承包山场(种植速生桉)的老板打工,当地俗称“打山工”。打山工一般是除草、打虫、施肥等工作。尽管村民都知道速生桉对植被危害特别大,但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还是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山场承包给外边的老板种植桉树并再为其打山工。也有很多村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自己的山场内已经不再种植速生桉。
在冬季冒竹笋的季节,村民便会经常上山收获竹笋,这也算是大自然的馈赠吧。除了竹子,生姜也是当地人不稳定经济收入之一,每年会有商贩进到山里来收取生姜。
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年轻男子,一般会到八步学习开货车技术,然后再购买一辆南晋卡车自己做老板。他们大多在镇上租房子住,有人需要拉货就去跑运输,运输的方向大多往山里跑。南晋车主的收入普遍较高,只要不下雨,几乎每天都有工作,闲暇时就会在镇上打牌消磨时间。开货车也算是高危行业,因为山路崎岖陡峭,时不时会出现翻车事故,若是翻入深渊,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每个自然村至少有一位南晋车主,多的自然村有3辆南晋车,车子主要用于从村外运输建筑物料到村里,以及将村里的杉木运到村外。
村民平日早饭都是吃米饭,还会煮一些菜来下饭,然后就到山里劳作或者到山上采集草药,早出晚归,中午简单食用外带的稀饭,稀饭用自制竹筒盛装,放在自织的白色网袋中。在土瑶地区酷爱使用白色自织网状背袋,其轻巧耐用、且不受物品形状限制,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背袋,特别是其外出赶集、走亲访友、拜庙拜社时,都会看到大家都背这样的网袋。
土瑶人还有打猎的习惯,特别是打野山猪,一般是几个人同时上山寻找野猪,有时候要翻越好几个山头,有的已经到达公会地界才能找到山猪踪迹,而且当地沿袭见者有份的习俗。山猪的皮质特别厚实,用牙齿根本无法咬断,笔者曾在马窝吃到过两次山猪肉,感觉猪皮像轮胎橡胶般坚韧。除了打野山猪,还有竹鼠、画眉鸟、竹枝鸟也是当地村民的收获的对象。
总体来说,土瑶村民除了个别好吃懒做的家庭外,其他的生活条件基本都还过得去。
五、宗教信仰
土瑶与其他瑶族支系一样,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信仰世界涵盖自然万物,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可以反映土瑶的社会内涵。
瑶族相信“万物有灵论”,土瑶既有自然的鬼神崇拜,又有祖先崇拜,同时还受外来文化道教、佛教的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多神崇拜,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一)自然崇拜
土瑶人认为大自然万事万物是有神灵存在的,如树木有“树星”,山有“山星”,天上有雷神、雨神,土地有土地公。如大的树木不可随意砍伐,不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狮东村大冷水小组赵接花曾告诉笔者,他们听老人说树木会有树星存在,像流星一样会飞。村里有些大树是不随意砍伐的,以前村里有人不听老人言执意砍了大树,结果腿被树木压瘸了 。此外,在相关节气时节还有相关禁忌,大暑、小暑、立夏、立秋不能下地干活,如果小暑、大暑去干活,田里的庄家就会分别遭受老鼠和野猪的破坏。分龙这天不能干活,不准拿雨伞、斗笠蓑衣等雨具,不准挑粪桶,不准玩水,否则当年会旱灾。 此外,土瑶人还会拜祭山神,以前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人们生活和食物来源大都会从山里面去索取,为了防止动怒山神和其他神灵,人们上山打猎和采集前后都会祭拜下山神以示尊重和感谢。
土地神也是土瑶人崇拜的对象,每个村寨的寨口或者寨子中间,都会有一个供奉土地的土地公庙,当地人也称为把寨公庙。把寨公可以保护全村人的平安,每逢初一、十五,村民都会到寨公庙烧香;另外,邻近几户人家也会共同设立一个土地爷(土主)来供奉。据说,若不舍立土主,牲畜等各方面都不会兴旺。而每年的七月十五和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每家每戶都会派一个人,带着肉、米、香烛、纸钱等祭品到把寨公庙和土主前祭拜以保佑村寨、家庭平安。
(二)社王、庙王崇拜
每个土瑶村寨每年都要去庙、社进行祭拜,以保佑村寨一年的平安和收成,而每次庙社祭拜活动,都会有庙主或者社主负责采购集体物料,供大家祭拜后一起在社庙里吃一顿。此外,每次庙社都会有师公主持。
各村寨祭拜庙社的时间不经相同,以下为沙田镇土瑶地区各村寨举行社酒、庙酒的全年活动时间表。
根据各土瑶地区拜庙社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狮东村大冲一年庙社做5次,其中八月社有两次,第二次八月社在秋社第10天进行。这是因为大冲曾经有个传说:以前做社的时候,家庭条件困难,厨师见到有块肉比较好,就藏到树洞里,待大家大多离开时,厨师想去树洞拿回那块肉然后就被卡住了拉不出来,于是叫旁边还在的一些管事的人请来师傅,并承诺过十天再做一次社酒,于是手就可以拿出来了,之后每年八月做两次社酒一直沿袭至今。
也许正因为一些故事发生和流传,土瑶人至今还是对神灵充满着尊敬之情。而人们触犯到神灵后,师公帮其做法解围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这又使得大家对宗教职能者充满了信任和崇敬。
(三)家神崇拜
土瑶在外祭拜山神、土地神、社王和庙王神,在家里会祭拜自己的家仙。
土瑶的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里的客厅中间安放神龛,神龛内主要摆放香台,水杯。土瑶家庭习惯就每天早晚上香,上香由家里成人男子进行。神龛中间下面是男性小水杯和祭祀香台,每一杯水代表着瑶族男性同胞一个生命体,在土瑶地区,人们相似与一个男权主义社会,非常重视男子在家里以及社会的地位,一个女的如果没有得到家族的认同,那么这个女的就在本家族没有地位,没有权利去触碰神龛的东西,甚至有时候会避而不见。每逢农历初一以及十五将神龛上的水杯换水,给香台香炉换一柱香。
六、结语
也许是因为土瑶地处深山当中远离城市,所以保留着很好地空气和水源,当地人也比较淳朴,也正是因为当地交通不便,所以还保留着相对完好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文化。为了改善生活,他们都因地制宜发展生计,但由于受到文化教育的限制,生活还是相对落后,也许需要当地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扶持,才能帮助土瑶人走向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吴永章:《瑶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M],民族出版社,2009年.
[3] 袁同凯:《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程晖(1986.4~),女,汉族,广西贺州人,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博物馆讲解与教育、土瑶神相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