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乐
摘 要:本文以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为基点,在生活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我市体育教學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省编《体育与保健课程指导纲要》教材内容以及师生多向活动进行创造性整合,建立新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化教学。通过实践探索,它有效地开发了人力资源,创造了多重、一致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认知与支持;提高了练习完成度,以及学生间合理分配认知责任;鼓励了学生们成为自主的、明确的学习者;师生关系民主化,减轻了学习焦虑感;发展了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各种技能,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合作化教学 人力资源 创造性整合
一、合作化教学的界定
合作化教学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及师生的交往活动进行创造性整合,促进性地使用小组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分组、计划、商议、合作学练、展示、总结评议),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二、合作化教学程序
合作化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合作化教学具体操作
1.“共享组对”(有效的协作小组组建)
说明:学生们成双成对地组织起来,共同分享彼此的想法,进行协同学练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所带来的愉快,分析其不足之处。
目的:给学生们提供交流思想与聆听对方的锻炼机会,体验合作。
分析:合作化教学其组建合作小组有一定的独特性,(如报数分组、纸牌配对、能力编组等)。打破了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特点等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方法。本人通过实践探索分为两类方法:一类是根据学练的内容来确定:人数、组员。对抗性有些是双人合作(如拉过线、角力及技巧类保护、帮助等)。3人合作(如抢动伤员、推小车、做造型、三打三等)。4人合作(如四角拉、四人计分赛等)。还有多人合作成组(如大鱼网、集体高抬腿等),以及不等人数的对抗练习等。非对抗性合作小组则更为自由,在尊重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互组即可。另一类是根据合作性学习的方式来确定。
2.“我与你同行”(合作意识的培养)
说明:表达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同情之感与理解之情。
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分析:合作化教学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班级实际,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提供给学生的口号是:“我与你同行”。
3.“何法为上?”(合作学习的方法选择)
说明:为完成某一任务而进行组对,确定好小组的规模和小组人数,让学习小组运用有效的合作方法进行,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技巧及体验成功。
分析:合作化教学中通过实践借鉴和创设了共八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在选择上何为佳,则要看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决定了小组的规模和小组人数后,根据其内容及目标来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①小组游戏竞赛法。这是合作化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所设计的合作学习方法中最早的一种。大致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团体进行公平游戏竞赛,以每位学生的累积成绩为胜负标准。如“冲过火力网”、“迎面接力”、“运球、投篮”比赛等。②挑战法。这时一对一、二对二的学练中所常用的合作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有目的的挑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习练能力,如“拉过线”、“角力”“躲避”等。③换位法。在练习中有不同角色进行完成某一任务,所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各角色身体能力的发展也不同,当一定的时间某一角色练习后进行交换角色来体验不同的感受和练习方法。如“老鹰抓小鸡”(老鹰、母鸡和小鸡的角色互换?)、“无窝的兔子”(兔子、猎人、兔窝的互换)、还有“上摸下跳”(轮杆者与跳者的交换)、“截断空中球”(传者与载者交换)“支撑跳跃”(支撑与被支撑者)等。④小组分工法。在完成基项任务需几人分工合作才能实现的合作学习,有的是时间上的分工,有的是距离上的分工,有的是器械不同的分工。如“传递情报”(需要每个队员完成一站距离的传送)、“十字接力”等。⑤互助法。在异质小组的学练中需要优生帮助弱生一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所常用的方法。如“单扛的支撑”、“后滚翻”等许多技巧内容。
4.“教师干什么?”(教师角色的转变)
说明:教师将与学生同行,将于学生共同成长。
目的:变换师生间的交往方式,师生合作、对话、共同进行教学反思。
分析:新课程改革,教师将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与策略的挑战。合作化教学的主题是:给学生营造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塑造富有个性、富于创新、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的一代。在合作化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定教学计划、目标;考虑小组人数、分组方法,想象成员角色、地点,安排材料;解释任务与合作性结构,解释成功标准、个人责任、预先规定学生行为;监督提示;评价学生成绩,帮助制定提高计划,表扬学生。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出示、提示、暗示、演示、明示”与学生同行,并与学生共同成长。
四、结论
1.合作化教学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2.合作化教学有力地促成了学生间的有效学习,并且合作学习的成效与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状况相联系。3.合作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方面整体上优于传统教学模式。4.合作化教学给课堂增添了活力,更快、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2] 钱新主编《中小学教师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