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创新能力的形成,仍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是关键,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同时又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1教师转变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我们以往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认为是什么,学生完全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以达到教师心中的目标。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只善于模仿和继承,而缺乏创新。
教师要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这就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創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
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课堂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情境。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强,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敢于大胆创新,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而几千年来,我们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认为教师是中心、教师是“权威”,学生不能反对老师的言行,老师的话是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常听一些老师说:“上课是师生,下课可以是朋友。”这话还是脱离不了把教师摆在“权威”“中心”的位置,实质是告诉学生,上课时,学生就只能听他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放下“师道尊严”,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否则将会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保证。
3积极恰当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好奇是兴趣的原动力,好奇心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新。
其次,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问题,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同的看法中,往往就有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三,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想象开始的,因此,教师就必须在教室的有限空间里,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启迪学生积极地想,合理地想,全面地想,辩证地想,从而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门扉,把他们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
4鼓励大胆质疑、批判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求知世界的摇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提出一些预见性的想法,以及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而大搞“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的到来,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为他们成为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汪新民(1967—),男,汉,湖南衡山,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