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娟
【摘要】 目的:分析常频呼吸机与高频呼吸机应用于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频呼吸机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高频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OI、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后总给氧时间、通气总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呼吸机应用于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常频呼吸机; 高频呼吸机; 重症新生儿; 呼吸衰竭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1.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1-0155-03
临床上,呼吸衰竭指的是呼吸器官、呼吸中枢的原发性与继发性病变,其易使气体交换出现障碍,使机体出现二氧化碳排出障碍与氧气摄入障碍[1-3]。呼吸衰竭属于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危重症,也是促使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及时对患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提高其血氧浓度,使其呼吸衰竭症状得到改善,降低其后遗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是十分必要的[4-6]。呼吸机是指采用人工方式来代替生理通气功能,重建呼吸衰竭患儿的肺部呼吸,现阶段已经在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7-9]。常频机械通气(CMV)是一种传统式的人工通气方式,而高频振荡通气(HFOV)则是一种新型的通氣方式,但是临床上对该通气方式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本研究针对常频呼吸机与高频呼吸机应用于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100例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并同意进行研究,且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胎龄(38.34±2.26)周,平均出生体重(3 029±552)g,平均1 min Apgar评分(7.40±2.09)分;日龄3~22 d,平均(12.8±2.2)d。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患儿平均胎龄(38.52±2.15)周,平均出生体重(3 056±578)g,平均
1 min Apgar评分(7.35±2.12)分;日龄4~25 d,平均(13.6±2.8)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儿入院之后,均对其进行一般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并且对其进行营养支持、抗感染与保温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保持通畅。
对照组(常频呼吸机治疗):采用Sophie呼吸机治疗,将通气模式设置为SIMV模式,实时监测患儿呼气末潮气量,将呼吸频率(RR)设置为40~60次/min,吸气时间控制在0.3~0.5 s,调节经皮血氧饱和度在90%~95%,呼气末压力(PEEP)控制在4~6 cm H2O,吸气相最高压力(PIP)控制在15~20 cm H2O。以患儿胸部X线片为依据,将呼气末压力调节到肺复张水平,对吸气峰压进行合理调节,控制呼气末潮气量在6~8 ml/kg。
观察组(高频呼吸机治疗):采用Sophie呼吸机对患儿进行治疗,将患儿的平均气道压(MAP)控制在10~12 cm H2O,频率控制在10~12 Hz,振幅控制在25~35 cm H2O,最大程度上确保患儿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侧胸廓出现适度起伏状态,调节经皮血氧饱和度在90%~95%。上机之后,将患儿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对呼吸机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调整,如果患儿处于低血氧状态,则要将吸入氧浓度适当提高,每次调节控制在0.05~0.10,或者可以将振幅适当提高,控制PaCO2在35~45 mm Hg,PaO2在50~80 mm Hg。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两组患儿上机24 h后的血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氧合指数(MAP/PaO2×FiO2×100)、pH值、血氧饱和度(SpO2,正常参考值>94%)、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参考值80~10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参考值35~45 mm Hg)进行对比分析。(2)对两组患儿撤机后总给氧时间、通气总持续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将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与临床表现作为依据,进行停止氧疗指标的制定,并且注意分析撤机失败需要重新上机的患儿。呼吸机撤离标准:①患儿的一般情况好转,自主呼吸平缓;②经皮血氧饱和度稳定(90%~95%);③血气分析结果接近正常或者完全处于正常状态(常频呼吸机组:维持通气参数为RR<15次/min,FiO2<0.3,PIP<15 cm H2O;高频呼吸机组:维持同期参数为FiO2<0.3,MAP为8~10 cm H2O)。(3)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相关治疗指标对比
上机24 h后,观察组患儿的OI、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pH值、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呼吸机应用时间对比
观察组撤机后总给氧时间、通气总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存活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生存率为96%(48/50),并发症发生率为10%(5/50),对照组患儿的生存率为90%(45/50),并发症发生率为26%(13/50);观察组患儿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呼吸衰竭属于一种常见的新生儿重症,为了改善患儿的呼吸困难症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通气,提高血氧浓度是十分必要的。在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治疗中,通常会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或替代通气治疗,以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10-12]。呼吸机的主要作用是为患儿提供呼吸支持,有效纠正二氧化碳潴留与低氧血症,有效治疗呼吸衰竭,为原发疾病提供辅助治疗。通常情况下,临床上将呼吸频率作为依据,可以将其分为高频呼吸机与常频呼吸机两种类型,现阶段临床上关于这两种呼吸机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还没有给出定论。本研究最终结果显示,上机24 h后,观察组患儿的OI、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证明在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高频呼吸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这主要是因为高频呼吸机能够促使患儿的MAP保持在稳定状态,进而避免肺泡出现萎缩现象,促使通气/血流比值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通过进行肺复张,还能够有效防止呼气末肺泡出现过度塌陷现象,促使氧合作用得到有效改善。
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动脉血气结果作为参数判断的重要依据,对初调参数进行设定时,因为患儿存在个体差异性,通常要求患儿的两侧胸廓有适度起伏出现,SpO2>90%,皮肤无发绀现象出现。调节各种参数时,每次通常要对1~2个参数进行合理调节,如果出现了较大的血气结果偏差,则要一起调节各项参数,要严格遵循最低参数使用原则,对通换气功能进行有效保证。由于高频呼吸机存在高频率机械震荡,这可能会使其颅内压出现较大波动,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所以其安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12]。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呼吸机的不断完善,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不仅要做好监测工作,还要对原本疾病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呼吸机依赖的出现。
综上所述,高频呼吸机应用于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李朗,龚长慧.早期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支持在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5):121-122.
[2]于海霞.常频呼吸机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17-118.
[3]蔡容燕,吴少皎,李淑妮,等.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護理[J].河北医药,2016,38(19):3029-3032.
[4]任青,赵丽丽,许平,等.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368例临床分析及存活儿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7):5-7.
[5]喻聪,陈丽萍,晏长红,等.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治疗中高频振荡通气呼吸机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8):103-104.
[6]王华,杜立中,唐军,等.首选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35(3):213-216.
[7]赖英俊.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105-106.
[8]田丽霞.新生儿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治疗的临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612.
[9]陈乐乐,陈清.高频振荡通气辅以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伴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4):31-33.
[10]许英.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8例效果分析[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6):82-83.
[11]李文英,乔爱琴,吴春艳,等.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离后预防拔管失败的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2015,27(1):89-92.
[12]孙波.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D].济南:山东大学,2015.
(收稿日期: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