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神化了吗?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苏轼仍是「凡人」?
王洞明答:这个秘密是我高中发现的。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一篇《游兰溪》: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大概就是说他前两天因为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听力不佳的安常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想起来了,《定风波》前面有一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当时上课看到这里,是真的笑,笑出声。
两件事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想想当时那幕情景,苏东坡一个人淋着雨,“竹杖芒鞋”,边吟边走,优哉游哉,看着“同行皆狼狈”,还“余独不觉”,真是潇洒如意。然而,淋着雨看起来挺潇洒,回去之后就感冒了。
这时候再回头看看词的下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那天不光淋了雨,还喝了酒,淋完雨还吹了冷风,不得病才怪呢!
是的,我的学生时代也经常和几个朋友干这种事,自以为豪迈潇洒,往往弄脏了衣服,耽误了做题,或者感冒了。发现这个故事的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苏东坡离我如此之近,真的是一个鲜活的人。就好像我们身边的某个普通的大叔一样真实而有血有肉。其实,很多神化了的,脸谱化了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文南答:这个秘密是我高中发现的。
刘文典在教授学生如何写文章时,用到“观世音菩萨”五字,可谓精品。
“观”是指用心观察生活;
“世”是指明白人情世故;
“音”是指讲究音韵结构;
“菩萨”是指关注眾生,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这四点分别对应积淀、逻辑、结构和人文情怀。牢记这五字,正是写作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