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耀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社会对于新闻媒体人的一种理想和寄托。想要写出好新闻,“妙手”固然重要,但是心系苍生、勇担道义的“铁肩”却是前提。因此,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不仅仅是要会歌颂太平盛世、大好河山,也要善于为社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政府出谋划策分忧解难。
去年夏天,记者接到多位市民的反馈热线,普遍反映搬迁至太原市为民服务中心的房产过户窗口业务办理速度太慢,市民需要跑好多趟等好几个月才能办下来。于是,记者亲身实地前往太原市为民服务中心进行采访调查。记者看到偌大的交易大厅里,到处是焦急等待的办事群众,随机拉住一位询问,都是一脸的不满。而再向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询问,则是一脸委屈和无奈。细问缘由,原来并非窗口工作人员故意拖位降低工作效率,而是由于房产过户需要税务、房管、国土三个部门相互配合,而三部门之间又没有数据共享平台,造成了同样的资料在不同单位之间来回提交,既浪费了资源,又损耗了群众的精力。
部门负责人表示,群众抱怨的低效率问题应该首先考虑从技术层面上解决,如果有一个囊括了办理业务所需的各项信息的平台,窗口业务人员直接输入申请人就可以查询、比对其相关情况,免去鉴别证件真伪、质疑情况虚实等很多环节。没有这个大前提,仅靠业务人员改进操作技能,速度的提高是有限的。
一方面是群众的抱怨不满,另一方面是办事人员的无可奈何。记者不偏不倚,全面客观地将两方的现实都关注于心。
根据这些情况,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了具体的办理流程中,不同部门间重复进行的信息采集、资料审核等环节,并不厌其烦地在税务、房管、国土三个部门间来回穿梭、反复求证。而且还在不同时间、地点采访了不同的群众,通过其一次次讲述得出一些业务办理难题中的共性。此外还大量查询资料,了解到杭州、南京、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根据一步步扎实采访得来的各种素材,记者终于写出了第一篇详实的调查报道《房产过户,怎么能再快一点?》。
稿件一经刊发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立刚就报道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市政府办公厅、房管局、国土局、地税局等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本篇报道,针对报道中揭露的问题迅速组织改进,学习改进情况3日内报市政府”。随即,四部门相继按照要求进行了情况汇报,就打破部门壁垒、共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房产过户提速“亮明态度”、提出建议。将实现数据共享、提升政务效率提上了议事日程。
此后,房产过户业务真如群众所期待的那样一天天快了起来,群众的满意度也一天天提升。三个月后,记者再次实地走访为民服务中心,发现房产交易速度已有了明显提高,从过去的一个半月缩短至半个月,赢得了群众一片赞誉。“一窗受理”也大体成型,为群众带来更多便捷体验。而后,记者也收到了不少办事群众的反馈,一些办事群众直接表达了对《太原晚报》舆论监督促进政务改进的感谢之情。而这组连续报道也因为其有效的舆论监督获评了2017年度省市新闻奖。
现在回顾整个报道的始末,有几点反思:首先,群众利益无小事,唯有把广大人民群众装在心里,高度关注其感受,方能不把好的新闻素材放过。否则,极有可能心不在焉地将其视为群众一次普通的发牢骚。这也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素养。其次,放下“只敢说好不敢说坏”的思想包袱,无论对于记者自身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极大的益处。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媒体尤其是我们这些党报记者,都倾向于“党的喉舌”就要致力于宣传党的丰功伟绩,宣传社会的正能量。而对于发现政府问题的新闻,却并不热衷。甚至担心这些“负能量”会影响政府形象,为党减分。诚然,媒体传播正能量的主旋律必不可少,但也要时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心系民生、为国分忧。敏锐地捕捉政府职能部门在为民办事中的一些问题所在,客观地描述问题始末并适时地提出一些参考意见,既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改善,又有利于群众利益的维护,可谓打开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多赢局面。转念一想,何乐而不为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何谓初心?在本人看来,新闻的意义就在于客观记录事件,以见微知著的精神不断发掘各种事件真相,积极的真相就要大力讴歌颂扬传承,消极的真相就要竭力更正反思改进,不断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让社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认为这就应当是新闻工作者该保持的初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舆论监督却承载着很多压力和争议。尤其是面对政府时,我们究竟是该充当一个“只说好不说坏”没太多存在感的“和事佬”角色,还是要充当一个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观察者角色?
唐太宗时期的著名谏臣魏征,就能直率地向唐太宗提意见,而唐太宗也正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写下经典名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而对于我们当今的新闻媒体而言,正是要为政府、为国家做一面干净的“镜子”,这样才能不枉费新闻的初心。
现实中,舆论监督的初心究竟如何捍卫?如何才能让舆论监督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尤其在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舆论监督的今天,当分散的、个别的舆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不忘舆论监督的初心,才能获得社会变革的力量。
毋庸讳言,在互联网浪潮席卷一切的当下,新闻媒体作为一个行业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了疲态,新闻记者也不再是当年风光的“无冕之王”。如何挽回行业发展的颓势闯出一条独特的突围之路?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最终要做的还是要回到媒体的社会公器属性上来,回到新闻的本源上来,回到记者的职业操守上来,回到内容的价值上来。对于记者而言,就要狠抓内容的真实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以高品质的新闻内容去探究社会喧嚣的背后,既要去记录汹涌人潮中细碎的温暖,去传递与众不同的文化之光、心灵之思、哲理之悟,又要勇于去探究貌似风平浪静底下的暗流涌动,敢于去挖掘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一切事物背后的问题,将之呈现在大众面前,引发思考,促进改善。这才是新闻媒体行业在未来继续发展的基石。
普利策说过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新闻记者,就是那个点亮火把、照亮真实的人。当我们还在混沌中无知无觉,总有他们的一支笔、一页纸、一个镜头将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