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七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仅仅八千多万人,却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德国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众所周知,德国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十分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
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步入社会。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到了德国,根本看不到铺天盖地的教育公司和补习班招生的广告,然而德国的教育水平却是世界顶尖的,特别是它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闻名世界。
德国的《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就是说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等等,都被禁止。
那么小学前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呢?根据德国经济政策研究专家的总结,大致分为三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使用暴力、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德国的小学生没有功课负担,孩子们只上半天课,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学习钢琴、绘画、手工和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德国的教育界普遍认为:如果太早强行教授所谓的知识,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没有思辨能力,最后就会变成背书和读书的机器。
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在德国家庭中体现在很多方面。由此也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同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德国的孩子在4年的义务教育后,将进入2年的定向阶段。在定向阶段,主要是为了挖掘孩子的天赋与兴趣。2年定向阶段结束后是中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将由老师与家长共同决策孩子进入哪个“轨道”。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在机场候机室、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在看,而且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书。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而且,德国的图书馆里,有很多和儿童教育相关的绘本,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精良的工业制造、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首屈一指的现代医疗,爱因斯坦、马克思、尼采、歌德……德国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一个德国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