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绿色协同制造,这些都要求我们民生服务更到位、城市环境更友好、经济运行更合理、行政管理更高效、万众创新更活跃、社会生活更和谐。
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宽带城市等是一脉相承,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信息化的深度集成和综合应用,是数字城市的拓展和延伸。
物联网的发展过程,是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两者融合以后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使得万物都可以用程序控制。而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和,将为控制万物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近几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国家推出的大量顶层设计和政策逐步到位,工信部和发改委,布置了39个“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发改委同意建设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住房建设系统也布局智慧小镇、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期间国家把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方向,推进100个城市试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即将涌现。
智慧城市试点遍地开花,但是实际上不尽如意,目前智慧城市重复建设问题多发,缺乏有效规划,信息孤岛频现,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数据库不能共享,缺乏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运行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有三个方面驱动力:首先是问题驱动,顺应城镇化趋势,解决城市病、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功能,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第二是技术驱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从技术上成为可能;第三是竞争驱动,竞争可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包括产业能力、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等,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面临世界上规模最大、城镇化最复杂的问题。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400万人从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矛盾依然突出,随着生产资料的变化,很多人希望把城镇户口变成农村户口;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不言而喻;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发展方式转化,企业的压力也非常大。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增强城市服务和管理能力,破解城市发展僵局。
物联网、云计算依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推动新兴城镇化和智慧城市成为可能。物联网感知物理端的信息并上传,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支撑要素,实现智能化服务与应用,多系统整合互通和大数据处理,实现高速互联共享;底层通过物联网全面感知,通过网络传到服务平台,支撑智慧城市的各种应用。
中央层面,一系列政策持续出台,推进智慧城市发展。一类纵向是一个部门牵头,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智慧城市建设,然后会同其他部委联合开展试点工作。第二类横向是国家发改委、网信办等25个部委,共同推动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
行业领域方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旅游局、科技部、卫计委等纷纷从行业角度综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建立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省级若干试点智慧城市之间要信息互联互通、全面共享,国家、省、市、区县层级之间信息也要共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要分级分类打造,因地制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加快引入新模式。
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云平台支撑、人工智能算法相辅相成,使得城市数据通过精确地感知,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物联网让城市变得更聪明,物联网实现了网络与物理设备连接,通过设备细微感知城市每个地方的变化,建立了一个涵盖城市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泛化的网络神经系统。通过物联网,可以对城市数据进行自动感知、快速反应,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
国家把握人工智能战略发展态势,2017年7月8日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网络、大数据和高效能的计算体系,而且提出“1+N”的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群,可以有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采集的大数据需要分析,大数据分析可以统计出各种指数,进行各种预警,引导城市治理和服务,大数据是物联网一个强力的支撑。
最终,形成前端设备智能化、后端服务平台化、融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智慧城市技术支撑模式。这个模式下,自动感知是基础,数据采集是手段,智能控制是核心,精细管理和服务提升是最终的目的。
合理的商业模式引入到智慧城市当中,社会资本参与度提高,可以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要想真正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必须把握好几个理念:
平台建设要开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运营商、集成商承建,政府按需购买,这个平台建设开放。平台运营也要开放。不能只让政府把持,政府也没有那么多人,政府都要精简。所以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智慧城市服务大众,信息资源一定要开放。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先归集,后开放,统一为政府各部门提供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同时向老百姓开放。数据的开发、收集要社会、企业跨界融合,形成一种数据资产,在这种资产下催生新的应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因为城市规模不一样,有大型、中型、小型,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实行分级分类的推进政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体量的大中小城市一定要体现分级分类。
因地制宜、瞄准需求,突出特色。省级城市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要高举高打,朝着未来城市走;作为省会城市,数字经济的枢纽就是这个城市的枢纽,这个省的枢纽,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破解大城市病。地级城市要有优化的重点方向,与上位规划衔接,做好全市顶层设计,加强城乡统筹,集中部署数据中心、一体化城市运行平台,产城融合,创新惠民服务,成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地级城市各级职能也不一样,要以政府服务为主,各级的建设都要有侧重点。分级发展也要提出各自的要求,按照分级分类的指标验收,标杆学习、试点示范,推动改进与提升,推动年度评价、良性滚动。
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战略对我们新型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必须要有一把手抓落实;科学谋划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必须抓好顶层设计。物联网为新型智慧城市自动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提供了最基础的设施支撑,也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全面物联是一个基础。行业的数据是核心,智能处理是关键,安全管控是保证。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生态环境,愿景美好,但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