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良
你所看到的我和我所看到的你其实都是影子呈现,在城市沟壑间晃来晃去。就是说我们睁着眼盯着的一幢幢人形实为影子构成的人格布景。这样的感觉一直在我的小说中“阴魂不散”,甚至觉得人的存在只是一种意识,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存在,当意识消失,生命也就结束啦。
这样的鬼怪想法着实伤害了我的创作灵感又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反作用于我的小说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的小说尤以这部《一地雨水》为甚。这简直是在跟自己的能力开玩笑,跟什么流派呀主义没甚关系,我就像一个闯进狼群里的异类,每当在键盘上敲出“一地雨水”四个字,总会在心里狠狠地念出谜底——“稀泞”(江北农村念作xi-neng,颇有雨感)。
我是2010年6月误入哈尔滨这座城市并留了下来,其间种种体验刻骨铭心,于是仅用了两天就写了《一地雨水》,一气呵成就丢进文件夹里,要不是紧锣密鼓忙着出小说集《指之恋》早把它忘到爪哇国去啦。后来作家老长偶然看过小说集手稿,单单觉得《一地雨水》鬼怪难懂,他鼓励我拿给老何。没想到竟然得到他的错爱,同时也招来笑骂——“胡写一气”“读不懂”“混不吝”。
难堪之余我也心服口服,因为人家说得对,《一地雨水》里的确大量充斥着胡言乱语。我发奋要对它大动手术,可是重读一番发现那些文字似乎生了根,系那时处于癫狂状态的我有意为之,现在的我对此已经无能为力。我喜欢用国画的留白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冷峻写现实的支离破碎,我有意识让袁东衣失踪,王元找不到,他老婆刁丽新也找不到,却单单让唐春晓一同消失若干天后竟然由她找到,虽然仅是几行冷漠对话却省掉大量情节,期间发生了什么,留给读者去想象吧。这大概也是王元后来背弃唐春晓的诱因之一,小说里却只字未提。
在机关待得久了,难免学会了隐身,不会轻易让人琢磨透。看不透并不代表不真诚,被一眼看穿也不说明实在,动物还知道伪装譬如变色龙,这是合乎情理的现实的聪明的,而且也不能算作失去做人操守。感谢不认不识的评论家刘鹏艳能够忍受我的文字并一眼看穿小说后的我,我无话可说,人上有人山外有山,服啦。
提到《一地雨水》的创作动机不妨重提一件小事。大概也就是去年这个时候的一个午夜,我还在电脑前改字,突然被街區破碎的玻璃声吵醒(写作好比梦游),像其他市民一样,我趴窗见楼对过一爿小店突发状况,从碎门破窗里传出一女人歇斯底里的求救声:叔叔大爷大娘求求你们大家啦,快打120报警,要出人命啦……配以恐怖的尖叫声,跟小说中王元的绝望叫喊一样。
我意识到抢劫或其他什么恶劣事件正在发生。我找手机报警,这时传来另一个女人男人般的声音“乌啦乌啦”说不清,那个求人报警的女人向夜空解释说,她把她的卡抢走,里面有许多钱,身份证也在她那儿……那个像男人的女人就说她装,让她自己说,在一起睡了那么久算白睡啦。
至此想必你也明白了几分,我跟你一样不了解其中原委,全凭猜和想象,于是我放弃报警。不过哈尔滨也不缺朝阳大妈,不久一辆警车闪着警灯来了。光线扫过窗口骤然增添小区紧张气氛,自然警察教育一番,见无法调和就都带回警局,跟小说中描写的一样。那爿店就是小说《一地雨水》里的情趣店。
本来以为故事至此结束,可是不久女人回来再次打砸或殴打,警察又来又带走,不久受伤的女人回来带回男友收拾残局说:算了,店不开了。不久果然歇业,两个陌生女人就此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后来构思的时候,想起一个同样永远不会再在我面前出现的商人,他因为工程与一个官员产生纠纷调解不成,官员就雇人把他打了多次,打得卧床不起,但他就是不服就是告他。等我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的左眼已经完全失明,后来听说他又被一辆无车牌的面包车拉到僻静处被逼喝自己的尿(或他人的),后来不知道他怎么样了。像小说《一地雨水》的王元一样一头雾水,只听说那个官员被判了刑,这算是一个结果吗?也未必。因为一事件的结果也可能是另一事件发生或灭亡的条件,世间凡事并没有绝对的结果,不信我把这话撂这儿。而且没有哪个人会预知结果是什么。
后来还有一个故事触动了我。我一旧友一直很努力在哈尔滨坚强地生活着,做过商务开过美容院,但都宣告失败,情况复杂不好说三道四。单说她的贪婪就像唐春晓一样,总指望傍大款一夜暴富,怎么可能呢?许久没联系,一联系才得知她离开了哈尔滨在北京发展。她只说哈尔滨容不下,再无下文,不作任何注解,也不知道她所说的是真是假。但我知道,她是众多悲壮地离开哈尔滨群体中的一员,她还会在我的面前出现吗?不知道。
我绝不把真人真事原封不动搬进我的小说中,这让我很痛苦。我努力把真人异化成影子,努力把影子像泥人张一样揉来揉去,直到与真人没一点儿相像才放过自己。这也是我在创作中最费心思的过程,借用时下流行语: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