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曼娜
【摘 要】为研究代际职业流动的家庭网络效应,本文通过对JSNET2009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社会存在着一定的阶层固化,人们想进入较高的阶层,成为社会精英具有一定难度,进入越高的阶层,家庭社会网络的作用越明显。
【关键词】城市居民;代际职业流动;家庭网络
不少研究表明,人们的第一份工作决定了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对于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人们的初职往往受到家庭背景的制约,美国学者丹和弗雷德里克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在工业化较高的社会,职业流动似乎是个人奋斗的结果,然而,父母的教育、职业和收入会对儿女的成长和所处的社交网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影响下一代的职业获得,职业地位的代际传递通过社会网络得以加强。
根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并且具有可传递性,同时,资本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代际传递。社会再生产的方式有经济资本的再生产和文化资本再生产两种。其中,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是实现阶层再生产的主要机制。在家庭这一“场域”中,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效仿父母的“惯习”。因此,父母的文化程度、政治背景、父母的职业、父母的经济情况都会对子女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布迪厄还提出了一种符号暴力理论,即文化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隐秘手段,教育在无形中产生了社会区隔。在中国社会,情况是否也像西方学者所描述的那样呢?根据上述学者提出的观点,本文做出以下的假设:
1.父亲的教育程度越高,子代初职越可能从事技术和管理类等工作。
2.父亲的政治资本越多,子代初职越可能从事技术和管理类工作。
3.子代的初职职业类别与父亲的职业类别存在相关性。
4.当子代找第一份工作时,父亲有工作的更有利于子代找到较好的工作。
本文采用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边燕杰教授发起的中国大城市社会网与求职调查(JSNET2009)的广州数据,广州属于沿海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城市,经济发展居于全国首列。经济的发达、市场的开放以及人口的多元让这座城市走在时代的前沿,是现代化的榜样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标杆。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城市,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是否会有“关系”的嵌入值得研究。为了方便研究,在具体分析中剔除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未分类职业人员的数据和其他信息不完整的数据。在分析方法方面,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利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除了基本的对数据的描述分析以外,将对不同职业类型求职者使用社会网络的关系性质与关系作用进行交互分类,还根据研究变量的特点建立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家庭背景对于子代从事何种职业类别有着明显的影响。在性别方面,相对于工人和服务业人员而言,女性从事管理和技术性工作比男性显著要少,减少了0.567个单位;与工人和服务业人员相比,子代是否从事管理和技术性工作明显受到父亲教育程度的影响,父亲的教育水平越高,从事管理和技术性工作的可能性越大,而从事商业和办事性工作则与父亲的教育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寻求对于人力资本要求比较高的职业的时候,家庭社会网络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求职时父亲是否是党员和父亲是否有工作与子代从事何种类型的职业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父亲的职业类别对于子代从事何种职业也有显著影响,父亲是管理技术人员,其子辈从事管理技术类工作的可能性最大,代际职业流动性最大的是父亲为工人和服务业人员,其次是农林牧渔人员,同样的,从事商业和办事性工作也与父亲职业相关,但其顯著性性不如从事管理技术类工作明显。从事何类职业也有明显的时代性,全面市场经济改革(1992年)以后,从事商业和办事类工作的人员明显增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增加趋势越发明显;而管理技术类工作从业者在全面市场经济改革初期(1993年到2001年)达到高峰。
结论
初职是人们正式进入社会序列的开端,人们的第一份工作决定了社会分层的起点,对于日后的职业流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不少研究表明,人们的初职职业与家庭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重点关注的是父亲的因素,以父亲的各方面指标来代表整个家庭的背景。从研究得出的结果来看,子代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在管理技术类工作中表现尤其明显,而其他职业类别则显示出一定的流动性。由此说明,我国社会存在着一定的阶层固化,人们想进入较高的阶层,成为社会精英具有一定难度,进入越高的阶层,家庭社会网络的作用越明显。除此以外,父亲的教育程度也对子女获得初职产生明显的影响。用布迪厄的术语来说,可以将这解释为“文化资本”的传递,这种影响嵌入在社会网络中,对下一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家庭会更加重视教育,更有实力为子女的培养和发展投入资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隐形的社会不平等,是阶层固化和阻碍人们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布迪厄著,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